兴化市竹泓镇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原名“竹横港”, 是个千年古镇。据明朝嘉靖年间兴化《县志》记载,早在南北朝时,兴化隶属于南兖州,《南兖州志》就有了竹泓港的记载。相传有一年发大水,到处是一片汪洋,淹没村庄无数,由西向东淌来一排毛竹,横于九里港头,许多人得以生存下来,“竹横港”由此得名。
早在宋代范仲淹任兴化知县修筑“范公堤”之前,该镇曾是出海口,境内地势低洼,河湖港汊纵横,交织成网,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当时这里的群众生活、出行、劳作等一切活动无船寸步难行,特殊的地理环境把人们与水与船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因此在当地就相继出现了制作木船的手工作坊,并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作工艺,从此延续下来,一直流传到现在。
竹泓木船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轻巧灵敏而又坚固耐用,以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此杉木材质结实、有恝性,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木船制作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工艺相当复杂,工序多,工艺难度大,普通木工匠人难以熟练撑握。
乌篷船是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800年前的陆游老先生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州烟雨”。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即使有渗漏,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以草席,或坐或卧,可以随便,但不能直立,因船篷低,如直立,便有失去平衡而翻船之险。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的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篱,上涂桐油黑漆。乌篷船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功能健全,大的可载一二十人,小的仅能载三四人。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能自由地穿梭于密集的河道之中,在村庄集镇、城市水巷,乌篷船犹如黑色的精灵出没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