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级茶生产期大约在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这段时间云南的原料大多作为红茶(滇红)和绿茶(滇绿)创汇去了,但仍有一部分原料拿来作为普洱茶之用,也就是滇青毛料,根据云南省下关茶厂志:下关茶厂加工的晒青毛茶均来自各地州。
![](http://img3.makepolo.cn/img3/975/540/100017297540_14473821721527.jpg)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早期茶品都是以拼配茶为主,而纯料这个概念大约从2000年开始发芽,经过数年时间慢慢茁壮,直到近几年普洱茶在全国盛行,导致许多早年不喝普洱茶的老茶友和新茶友相继介入普洱茶这个领域,才有纯料茶压过拼配茶的趋势。然而,到底什么是纯料茶?什么样的料才能称为纯料茶?这个问题大家都倾向选择语焉不详,或者宁愿让它成为一个意识型态的图腾,其原因何在?
目前大家心中对“纯料茶”的泛意识型态应该是:“某一小范围的山头大树茶”。这一“小范围”的范围当然是越小越好,最好是一个寨子的,或者单个茶园的,或者再缩小范围到特定几棵树的,最好是单株。小范围决定好了后,再来讲究山头。山头最好是名山,越有名越好,如果有名的山头茶买不到也没关系,那就改买“偏”的------越偏,越僻,越渺无人迹,越不为人所到,越天涯海角的,越山头名听起来能引人遐思和梦幻的,越好。搞定范围与山头后,还要搞定树龄,百年以下的肯定不行,三百年是基础,最好五百年,如果胆够大,吹到一千年也不算过分,于是乎,“单株名山(或者秘境)千百年古树茶”纷纷孕育而生。。。。。据超级商家的广告说法:喝的是,那口纯粹单一的野味。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特例,属于超级发烧友的追寻目标,我们一般茶友对纯料普洱茶的定义则相对比较广泛,大概就定义在某个山头或者某个寨子所产的就行;另外,一般茶友们对于茶树的树龄也不会有不合理的要求及幻想,但是至少得是“大茶树”吧,不是大树茶还能叫做纯料吗?就算为了价格而降低标准,那至少也要“大小树混拼”吧,如果喝的是纯粹的“小树茶”,就都有点拿不出手了,至于“台地茶”就更甭说了,那不就是大厂货的低级拼配茶水准了吗!
可事实就是这么吊!要照我理性逻辑的分类,我感觉台地茶才是真正的纯料,而大树茶几乎没有纯的!理由是台地茶为了管理方便,都是栽植单一品种的无性嫁接茶种,这样的茶最纯,相反的,所谓大树茶多是有性种生,变异性极大,根据笔者多次上山考察,发现许多大树茶园内生有多种不同叶型的茶种,甚至同一棵树上长出数种不同叶型叶脉的变异的现象,这种现象让我很难归类何为纯料何为拼配。
另外,我从没见过一个茶园只种大树茶而没有种小树茶,因为大树茶会死,而小树茶会生。据我所知,大树茶每年的致死率约为5%,取而代之的是小树茶,而大树茶的发芽率极低,小树茶的发芽率相对高,总的算下来,一个大小树混种的茶园,大树茶叶所占的比率是偏低的,这样的大树茶算不算纯?
就算以上所述全都忽略不计,纯料茶追求者说他们注重的是茶汤的“单一山头气”。这一点要求也不行,毕竟同一小区的毛料,其山头风味一定比混拼茶来的明显单一。不过请注意,这种单一山头气会渐渐消失,最终殊途同归,变成以叶种和大小叶型(粗老叶、中壮叶、嫩叶)所转换出来的木质香所取代。因此,喝纯料茶的要么只喝新茶不喝老茶,如果只是“新茶好喝,放老了更好喝”的臆想,那我宁愿相信他自己也是不知所云。不认同?我泡一壶茶让大家来盲饮猜山头。
结论
纯料与拼配之争是近几年普洱茶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我拉拉杂杂的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普洱茶发展的轨迹,也指出了所谓纯料茶在逻辑上的定义模糊处,可我并不否定纯料茶的存在价值,毕竟“精致文化”是普洱茶未来要走的一条路,而纯料概念是从绿茶、乌龙茶等传统精致茶叶借用过来的概念。可究其源头那些精致茶业大多是以台地茶园统一采摘和统一制作为品质依据,能不能再普洱茶这个野孩子发扬光大?目前还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我倒是肯定的,那就是“过犹不及”都没有好处,刚刚好就好。
什么是纯料茶?就如同我一位年长在茶山收料的朋友所言:“没有纯不纯的问题,只有百分比的问题。”一语尽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