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71854421.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71881473.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71911094.jpg)
雨水不是用来排的,是可以利用的;海绵城市不只是理念的,是可以实践的。”9月11至12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和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海绵城市与生态园林城市的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济南召开。七场报告,三场对话,从理论到实践,从规范到实施,老中青三代园林人对国内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全面解析。
各地不断演绎的“看海”剧情使得海绵城市概念深入人心,加上住建部、水利部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各地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很多城市都已行动起来。
“城市园林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必须实行接地气和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园林理论如果与实践脱节成为玄而又玄的空谈将毫无意义。海绵城市概念听起来很好,理论上也没问题,但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不能成为概念口号或花架子,要用解题的思维来建设海绵城市,要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决不能让承担海绵城市建设的大片绿地成为淹没地被植物的脏水池、臭水沟。”国务院参事刘秀晨以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的身份为当前的“海绵城市热”提了个醒。
“海绵城市不是贴标签,不是新理念,而是生态城市的重要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海绵城市建成与否相当程度取决于绿地系统能否发挥功能,绿地系统是否为海绵的,弹性的。”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思思博士在报告中解释道。她以深圳市深南大道为例,谈及城市绿地建设现存的问题。这条一直被业内引以为傲的绿色风景线,在城市行雨过程中路面被淹时,高高在上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孤岛。王思思将之归为伪生态的绿地,“它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反而成为高耗水、高耗能、高维护的消耗者!新建绿地如何设计、现有绿地如何改造,使之更好地适应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每一个园林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她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海龙从战略高度分析了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行动框架。他首先分析了城市水解决策略的两个系统,即传统的以管网为基础的人工水循环系统(灰色基础设施)和以绿地为基础的自然水循环系统(绿色基础设施)。前者虽然快速、高效,但因为是刚性体系,面对复杂条件和突发情况难以作出调整,且投资大,后期维护成本高;而后者为柔性或软性系统,弹性大,可针对变化做出主动调整,环境意义突出,且投资小,后期维护成本低,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阵地。
刘海龙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从城市绿地系统、社区、单位以及建筑微环境等不同尺度的成功项目向人们展示了风景园林人是能够积极行动的。
他认为,置身其中的风景园林人要把雨水作为主动因素进行管理设计,而不仅仅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将雨水利用、危机管理、生物保护以及绿地功能结合在一起来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才能使之成为海绵城市最具活力和包容的部分。
在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泉城济南是其中一个试点城市,济南市园林局城市绿化指导处处长安吉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建设海绵城市不是挖大坑,一定要结合园林绿地景观需要,按照城市绿地功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安吉磊强调。报告中,他结合千佛山景区、卧虎山景区、泉城公园等试点实践,为人们演示了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是如何灵活运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清华大学校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吉宁教授介绍,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道路透水铺装形成海绵体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285101.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358359.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444797.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768738.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842413.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025/563/100015402563_144914629251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