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控线切割机床现状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产品及产业链,虽然高中底档次产品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和用户群,但是产品却存在着相同问题,即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比如,机床制造业,无论是满足高精度要求的机床,还是普通、量大、面广的中低档机床,首先要保证机床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传统的机械行业,其产业升级改造,关键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介绍,以消费升级为标志的需求结构升级是当前机床工业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机床行业整体层面转型升级,除在产品上下功夫,更要结合设计、咨询及销售服务等层面。齐齐哈尔二机床总工程师程凤兰也表示,“大而不强、广而不精正是国内产品的通病。而重点行业需要的高中档机床目前仍需靠进口。”
现阶段,我国机床产业增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强,而“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机床产业必须高 端发展;同时,随着后危机时达国家重新重视机床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机床业面临的挑战很多,而解决之道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管理创新水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视在精密性、高效率及产品可靠性方面多下功夫,完成产业升级,实现“大而不强到既强又大”的转变。
线切机床切割是冲模零件的主要加工方式,然而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正确计算数控编程中电极丝的设计走丝轨迹,关系到模具的加工精度。通过穿丝孔的确定与切割路线的优化,改善切割工艺,这对于提高切割质量和生产效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下面山东冠科带大家了解以下内容:
1.实际轨迹的计算
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线切割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大部分处于公差带的中位值(或称―中间尺寸‖)附近,因此对于冲模零件图样中标注公差的尺寸,应采用中位值尺寸作为实际切割轨迹的编程数据,其计算公式为:中位值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下偏差)。
由于线切割放电加工的特点,工件与电极丝之间始终存在放电间隙。因此,切割加工时,工件的理论轮廓(图样)与电极丝的实际轨迹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即电极丝中心轨迹与工件轮廓的垂直距离,称为偏移量f0(或称为补偿值)。
线切割加工冲模的凸、凹模,应综合考虑电极丝半径R丝、单边放电间隙δ电以及凸、凹模之间的单边配合间隙δ配,以确定合理的间隙补偿值f0。
线切割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变形原因大家了解哪些呢?下面山东冠科带大家了解以下内容:
电火花线切割是制造冲裁模凸、凹模常用的加工方法,但是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模块变形的现象,它限制了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精密微细加工中的推广使用。
其原因在于,工件在线切割加工前,模块经历了热加工、冷加工,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应力系统,当线切割去除大量的工件材料时,改变了表层、中间区域和芯部等诸层与层之间的应力场分布状态,随着电极丝切割轨迹的移动,残余应力不断转变为塑件功,其能量被释放出来,应力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内应力将重新分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材料产生了变形,导致加工后的工件形状与切割轨迹不一致,破坏了加工精度,甚至使工件报废。为了减小工件的变形,一般应从两个基本方面着手解决。
一方面是合理选择适合电加工工艺的工件材料(如:P系列、H系列热作模具钢),严格控制热处理工艺,并采用人工时效处理等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小线切割之前材料产生和存在的组织缺陷及残余应力;另一方面是在线切割加工时采用有效工艺路线,尽量减小残余应力导致材料变形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很多模具加工工艺技术人员在编写加工工艺时,习惯于淬火、回火后直接进行线切割的工艺路线,忽略了残余应力问题。现从加工工艺的角度对如何减小凸、凹模线切割变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