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要加好油,人更要吃好油。不过,食用油的选择比汽油更为复杂,不仅有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棕榈油、橄榄油等按原料区分的种类,还有压榨和浸出两种生产工艺之别。在用途和品质上,消费者选购各种油有什么学问呢? 压榨与浸出方法比较
当前有关食用油安全的负面声音里,浸出法制油有害健康的说法很流行。然而,浸出法制油却是合法的加工工艺。在了解“哪种油好”之前,不妨先了解食用油的两种提取手段。
食用油的制作大致分为原料预处理、油脂提取、毛油(也叫粗油)精炼三大阶段。压榨和浸出,说的就是从原料中提取油脂的两种不同方式,市面上的食用油都来自这两种工艺。制油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里头的油脂变成食用油成品走进粮油市场,固体残渣则变成油粕,进驻植物肥料和禽畜饲料两个领域。
正己烷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产物,常温下是有微弱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挥发,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头痛、乏力、四肢麻木、呕吐等常见的中毒症状。由于它的“出身背景”跟食品大相径庭,消费者本能地觉得浸出油是汽油泡出来的,吃了它等于吃汽油,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想法自然就涌上心头。
浸出法1843年起源于法国,安全性已被国际公认,是世界主流的油料提取方式。浸出油在我国的产量也占大头。 虽然走浸出路线的食用油跟正己烷曾一度“耳鬓厮磨”,但经过多次蒸馏,绝大部分正己烷都被赶出了油脂。我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2005)规定,由浸出工艺制出的植物油,溶剂残留比例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这个数字看起来还是很大,因为植物油不能直接给人食用。
成品食用油还要根据4个精炼等级标准做进一步限制:三、四级食用油的溶剂残留下降到50毫克/千克以内,而精炼程度更高的一、二级食用油对溶剂残留的要求则是“不得检出”。这样的表达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如果仪器较低能检测的含量是100毫克/千克,那么小于这个值都会是“未检出”,这样就没意义了。于是,在溶剂残留指标下方还有一条注释:“当浸出油的溶剂残留量检出值小于10毫克/千克时,视为未检出。”
实验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分析实验室
指导教师:张爱武 高级实验师
实验人员:徐炳政 杨义杰 沈琰(均为在读研究生)
实验结论:大豆油炸制一次后,不溶性杂质便高于国家标准,继续用其炸制食物,内含致癌物成倍增加。
豆油炸制的食物深受大家喜爱,但在享受美味时,一些市民特别是年轻主妇却犯了难。
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小王来电说:“我家每次炸完东西的油就都倒掉了,可自从我婆婆来家里,豆油重复使用好几次也舍不得扔掉。我听说这种油不好,想问问有啥害处。”
本期“较真儿实验室”,为您解开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