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其形状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须根痕,整个样子很像“小鸡头”,茎痕和环纹构成了这鸡头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认。夏、秋两季采挖后,经洗、煮、去皮、晒等处理后入药用,常研末内服或外用,也可鲜品捣烂外用或制作药膳吃。
中医认为,白芨性味苦、涩、寒,质粘而涩,入肺、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药理学研究证实,白芨含大量黏液质,其中有多种聚糖,还含挥发油、淀粉,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
野生资源日趋减少 人工种植必成趋势
白芨的货源供应主要来自这些产区的野生资源。白芨的人工种植面积甚少,近几年虽然白芨价格逐步上扬,但种植面积发展缓慢,只有少数药农在山坡、林下空闲地少量栽种,尚未形成规模。产区药农仍习惯采挖野生白芨以供市场,野生资源虽然分布广泛,经长期采挖,势必使其资源日趋减少。
历史价格回顾
白芨属三类药材小品种,其价格很少出现大起大落。20世纪80年代,白芨价格多在4~6元上下浮动,进入90年代,随着白芨中成药的配方应用,其用量也相应增加,价格也开始有所上扬。但整个90年代,白芨的需求相对稳定,其价格也平稳运行在8~11元上下。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白芨的用途不仅局限于医药方面,而且在化工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价格也随用量的不断增加而平稳上升。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月,其价格由10升至14元左右,其后又逐步升至16~18元,一直到2004年7月,其价格一直坚挺在18元上下。近十年来,随着医药制药及美容产品对白芨的大量需求,白芨的价格也一涨再涨,到2014年,白芨价格已上升到200元左右,种植前景优势明显。
用途日渐拓宽
白芨以块茎供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疗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破裂等症。又因其具有粘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同时还被应用于化妆用品,现代药学证明,白芨还具有美白功效,有“美白仙子”之称。随着对白芨的进一步研究,其新的用途将不断被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