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神奇的故事
传说,因贺大街的“贺”字与“河”字谐音,居然招来了天降横祸。忽一日,有个疯癫道人云游路过此地,一进街先是目瞪口呆,接着便仰天大笑,口中念念有词:“天昏昏,地沉沉,贺大街,气数尽,子时到,祸降临。”说罢,扬长而去。疯子的一番胡言乱语谁也没放在心上,孰料,未出三天,晴朗的天空骤然黑云翻滚,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这样恶劣的天气竟前后持续了六天六夜。待到第七天子时,山洪暴发,贺大街一片汪洋,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洋洋贺家所剩无几,倒是居于村两头台地上的朱姓人家多免于难,遂将村庄易名为朱村,南头的叫南朱村,北头的叫北朱村,寥寥几户贺姓人无奈搬到南朱村栖身。
洪灾过后,原先的街市被冲刷成丈余深的大河,这就是现今南朱村后北河的前身。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朱村人在后北河东沿放置一块形状非人非兽的太湖石,作为镇村之石,以避邪应风水。此石系产于太湖水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巨石,高四尺,头漫圆,上小下大,下体直径二尺余。谁人何时将其立于此,不得而知。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太湖石乃太湖中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村里人世代传说:这块镇村太湖石使村民平安祥和,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它白天静止不动,一到夜晚即能言语,会吼叫,更奇的是还从石头孔中飞出一对雌雄金蝴蝶,光芒四射,翩翩起舞,只能远观,不可近瞧,否则,瞬间幻为难以想象的物件,视之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有了这镇村之石的庇佑,朱村人安然无恙。
明初建文年间,出任北平布政使的张昺因靖难事变遇害,其长、次子游宦寄居于朱村(时隶属河内县),并按惯例兄南弟北分居。虽然住在南北朱村,可从来不说朱村,而谓之南头、北头。这南北头之说从此而起,世代沿袭,数百年不改。即便今天,朱村年长者仍习惯称南朱村为南头,称北朱村为北头。随着岁月流逝,后北河东沿住户越聚越多,河身就渐渐地落到了村子西边。这后北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恰将南北朱村连接起来。兄弟骨肉情深,不分你我,不分先后,互相照应,相依为命。光阴荏苒,几易朝代,张氏家族兄弟两个宗亲,繁衍生息,逐渐取代朱姓,成为南北朱村之大姓人家。
再说那神奇的太湖石,越传话越神,越传信越远,终被好事的南蛮人施法术盗走了石孔中的金蝴蝶。太湖石丢了灵性,化成一块死石头。后又言传在邻村纷争中被损毁,被一块假太湖石所替代。那块假的石头一直立在真的原址,权当镇村石,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动乱”岁月被作为“四旧”给破了。从此,镇村之石太湖石销声匿迹。不过,村里上年纪的人还是不断绘声绘色地给年轻人讲述太湖石的传奇。
太湖石的传说故事
洞庭西山所产太湖石,洞多质轻,形态各异,颜色有深浅变化,具有皱、漏、瘦、透等特点,是太湖石中的上品。唐代,西山太湖石已作贡物。西山的谢姑山、石公山、元山等地所产太湖石,为天下所重,称名一时。
宋代,苏州经济更加繁荣,造园活动更是风行一时。北宋末年,吴人朱勔善于堆山造园,号称“花园子”,后结识蔡京,并得到宋徽宗赵佶的赏识,被派往东南征调各地奇花异石,俗称“花石纲”。《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便是因押运“花石纲”翻了船而被革职发配的。
当时,朱勔在西山的大小谢姑山各采得巨型太湖石峰一块,名为“大谢姑”、“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汴京,置于御苑艮岳,称“昭功神运石”,并被封为“盘固侯”。而运载“小谢姑”的船则沉于太湖,当时只捞得石峰,底座却未捞得,未及北运而宋室已倾覆,“小谢姑”石峰被弃于荒野。明弘治年间,该石归吴县王鏊(明正德年间宰相,东山陆巷人),置于东山陆巷文恪公祠。嘉靖年间,被乌程(今吴兴)富豪、尚书董份购得,移至南浔。后董氏与苏州徐泰时(万历年间曾任太仆寺少卿)联姻,徐在苏州阊门外筑有东、西二园(今东为留园,西为西园),且性爱石,董份遂以“小谢姑”石峰作为女儿的陪嫁。联舟运石,风狂浪涌,船被浸毁,石峰再次沉入太湖。徐氏广募渔人,编巨筏,设绞车,千夫竞曳,终于捞回,运至苏州,置于其东园土阜上,即今留园中部水池西北,改名“瑞云峰”。
太湖石的历史来历
唐代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