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中心、古董鉴定、评估、拍卖
微信:17750210412
咨询:13655024607
十多年前,我收购的一部分清代铜钱,大都是乾隆、嘉庆通宝,其中有一品薄薄的小钱(见图)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枚小钱的钱径为21毫米,厚0.9毫米,正面为楷书乾隆通宝四字,背面满文“宝苏”,钱重1.7克。
这是枚机器压制方孔铜币,钱文字口浅薄平夷,钱缘与穿口几与钱的地齐,其形制和明清时用的母钱沙型铸币大相径庭,根据多年集藏经验便可断定这应是一枚机制币。
然而,查古钱币资料证实,我国机制铜币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始于沿海的广东省,清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为解决制钱缺乏,学习和摹仿近代外国辅币生产技术,购买机器,经清廷允许,从英国订购机器设厂,当年四月开炉铸钱,正面为光绪之宝,背文“库平一钱”,左右分列满、汉“广”字,这是有据可依的我国最早的机制币,有机制一文方孔币和当十方孔币。这枚乾隆通宝机制方孔钱要早于光绪年间机制币150年。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枚乾隆机制币究竟是何方神圣?我又翻阅了大量钱币资料,终于证实这枚小钱的真实来历,应是清后期光绪或民国时私铸之物。
清末民初天灾兵祸频仍,钱法混乱,私铸铜元、铜钱成风。私铸钱减重、轻薄、钱文错乱,上起顺治、康熙、乾隆,下至道光、同治、光绪,都是私铸者仿制对象,以谋取暴利。这些小钱、轻薄钱大都混杂在真正的清钱之中,可谓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不过由于这种私铸机制币不是现在仿铸,而是清末民初之物,包浆到位,钱文清晰规整,背后满文“宝苏”二字中的“宝”字反铸,形成三个大圆,可谓难得一见。其钱径较一般私铸小钱(俗称毛钱)为大,估计应是早期私铸机制方孔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