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从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 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郑州等城市开始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继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始逐步重视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雨水滞留、集蓄利用及人工促渗补充地下水领域,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工程经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
陶瓷透水砖
陶瓷透水砖是指利用陶瓷原料经筛分选料,组织合理颗粒级配,添加结合剂后,经成型、烘干、高温烧结而形成的优质透水建材,江苏洁水神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与相关研究所和工厂进行联合设计,开发的陶瓷透水砖更具性价比,目前获得很好的效果,应用在海绵城市透水环节,效果非常好。
产品概述
产品特点
1.高强度。产品是经过1200-1300℃高温烧成,产品结合是由颗粒间物理成分熔融后冷却形成的结合,强度非常高。通常大于45兆帕。
2.透水性好。采用合理的颗粒级配,可以迅速透过小到中雨的降水量。
3.抗冻融性能好。由于颗粒间孔隙大,结合是烧结结合,对于北方的冻融有良好的抗性。很好的解决了水泥透水砖的透水好则抗冻融不过关,抗冻融好则不透水的难题。
4.防滑性能好。表面颗粒较粗,雨水渗透快,雨后和雪后不积水、不形成冰层,防滑效果好。
5.良好的生态环保性能。可采用陶瓷废料、下水道污泥颗粒、废耐材、过火矸等工业废料生产,而且可重复利用。破碎后可再次烧制成砖。
6.可改善城市微气候、阻滞城市洪水的形成。陶瓷透水砖的孔隙率在20-30%,本身有良好的蓄水能力,在夏天,雨后水吸满渗透入地,滋养地气、涵养水源、对树木和花草提供水分;在阳光强烈时,水分蒸发可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微气候。如形成大面积铺装,可有效阻滞雨水,减少城市洪水形成的几率。
马路会“喝水”,城市有“弹性”
面对暴雨和洪水威胁,马路“看海”正在成为新的“城市病”。现如今,海绵城市这一个新名词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作为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是防汛和节水的结合体。目前,我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角花园等试点区域已经完工,新威路、海滨路等路段将进行改造,在未来,海绵型建筑、海绵型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将出现在我们的城市中。
鞍山路的人行道改造工程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道路铺装透水砖,积水不再有
6月8日,在鞍山路看到,高区市政处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已经改造完工的人行道路面进行淋水实验,他们将水枪对准人行道的路面持续实施喷水,但是流到地面的水很快就渗透下去了,地面上没有见到积水。
这是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人行道铺装上的一个试点。以往人行道施工最上层铺的是花砖,下层依次是水泥砂浆、水泥稳定碎石和灰土,吸水、透水效果较差,雨天不易排出积水。鞍山路人行道改造是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的,人行道最上面是透水砖,往下依次是透水砂浆、透水混凝土和碎石。因为都采用透水材质,降雨后,雨水会迅速渗透到地下,通过地下沟渠排出,不会形成水洼,并且在暴雨情况下起到削峰的作用。
海绵有着极强的吸水性,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集“渗、蓄、滞、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成为建设的要点。目前,已经完工的三角花园不仅仅采用透水砖铺装,更是在人行道下铺设雨水收集管,将雨水汇集起来。从环翠区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了解到,三角花园的改造工程规模约600平方米,在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来人行道的连锁块铺装改为陶瓷透水铺装,同时在人行道下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将通过收集管汇入新建的小型蓄水池,缺水时节用于花园里植物浇水等需要。
新威路、海滨路等路段将进行改造
从市政部门了解到,我市正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除了已经完成改造的三角花园试点区域以外,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高区今年将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改造文化路、锦州路、鞍山路、哈工大路、山大路5条道路的部分路段,改造总面积2万平方米,预计今年10月份之前全部完成;环翠区范围内将进行新威路、海滨路以及文化路的路段进行透水铺装改造,改造面积为1.6万平方米。此外,经区临海路正在进行方案设计,临港区台湾路、台北路正在进行施工改造。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对于威海这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供水依靠‘客水’的城市来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尤为重要。”市市政处节水办副主任刘海明表示,我市大力建设海绵城市,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根据住建部要求,至2020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至2030年要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正在拟定中,其中,老城区将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
未来小区内要推广雨水收集系统
在未来,我们的城市里不仅仅有会“吸水”的道路,还有会“吸水”的公园和小区等。根据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排水管网与调蓄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上。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城市道路需要运用到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而且市民居住的小区也要有这方面的设计。
目前很多新建小区已经运用到这一理念,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市区祥云花园小区早在2007年就建设雨水收集池,共有两个雨水回收池,容量近1100立方米,雨水回收池全部“藏”在地下,用来作为小区的绿化用水。
市住建局日前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工作要求,在小区建设方面,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有关开发要求规划建设雨水系统,推广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小区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鼓励住宅小区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或相应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