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辊压造粒的特点
粉体造粒技术作为粉粒体过程处理的一个最主要分支,随着环保需求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日益彰显。“粉状产品颗粒化”已成为世界粉体后处理技术的必然趋势。干法辊压造粒具有低能耗、无需另外添加粘合剂、投资较低、能力范围宽等工艺特点。 对粉状产品进行颗粒的强度加工,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降低粉尘污染,改善劳动操作条件。
◆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如提高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改善热传递等。
◆改善产品的物理性能(如流动性、透气性、堆密度)避免后续操作过程(干燥、 筛分、计量)和使用过程(计量、配料等)出现偏析、脉动、结块、架桥等不良影响。为提高生产和使用过程的自动化,密闭操作创造了条件。
粉体造粒技术一般有两种:湿法和干法造粒。干法是在没有添加粘结剂的情况下,通过挤压成团或片,然后破碎、筛分成颗粒状产品。湿法主要是滚筒、园盘、熔融、喷雾及喷浆来造粒。以农业生产为例:上世纪20年代以前,化肥都是以粉状施用。虽然粉状肥混合方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如离析、结块、流动性差,在施用过程中易形成粉尘而流失。但随着造粒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不利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 在湿法造粒中,液体粘结剂的毛细管效应所产生的湿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干燥阶段,组分间的化学反应和溶解物的结晶作用所产生的固体、晶桥使颗粒成型。这种技术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有圆磨、滚筒、流化装置等。无粘结剂的挤压造粒技术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技术。一般情况下,颗粒不是靠颗粒间的固体桥架形成,而是靠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形成的颗粒强度。由于这种作用力距离短,要求颗粒的大小相近,需外部加压,加压的方式可以是挤出方式(用直径固定的孔压物料)或是挤压方式(在物料的两面加压),如果挤压发生在两个反方向旋转的轧辊之间的辊隙中,这个过程就是干法辊压造粒。
对辊造粒机使用须知
对辊造粒机挤压造粒的工艺原理就是挤压,配好的物料从对辊造粒机的顶端灌入,通过内部的传送,强行进入底部的双辊中,经过挤压,使送入的物料变成饼状。而挤压压力的大小也是可以通过液压系统进行控制的。可以通过对辊面的开槽形状进行改造,来获得不同形状的物料。对辊造粒机可以广泛的被应用在很多产品的制造中,例如肥料生产,饲料加工,塑料颗粒化等。
如果使用对辊造粒机中遇到一些故障,也要注意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例如如果产生了不成球或饼状的状况,可能是由于投入的供料不足或者是辊与辊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的,只要投入足够的供料和调整辊之间的间隙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使用对辊造粒机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倒入原料时,应该要计量好原料,防止有异物被倒入。在检修时,应该切断动力电源,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还要挂上警示牌,以防止不知情的人不当操作造成伤害。
复合肥造粒
农业上,由于收获而使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氮(N)、磷(P2O5)、钾(K2O)损失,所以,为了给土壤补充这些营养成分,需要施肥。过去,只施用有机肥。除矿物质、氮外,还有腐殖物,细.菌和二氧化碳。而现在,由于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必须施加更多的天然或合成的矿物肥。
现在除了施用单一肥料外,还需要施用含氮、磷、钾的复合肥,即:包括二个或更多的营养成分的肥料,如:氮磷、氮钾、磷钾和氮磷钾,有些复合肥还含有氧化钙、氧化镁和一些微量元素(即,有助于植物生长,作用类似维生素的物质)。
为了确保各种营养成分被充分吸收利用,根据土质和庄稼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复混肥配方。实际上,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整张和优质土壤的因盲目耕种而不断减少,多元素肥料的需求正不断上升,因为对于现代化的机械耕种,使用复混肥能获得更大的产量。
影响化肥使用的关键因素有贮存、运输和装卸性能,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化肥都是以粉状施用。虽然粉状肥混合起来比较容易,但它有许多缺点:如离析、控制不了结块、流动性差,在使用过程中易形成粉尘而流失。但随着造粒技术的发展,这些不利因素也在逐渐减少。
现已开发的化肥造粒技术,一般有湿法和干法两种,其中干法是在没有粘结剂加入的情况下,通过施压成团,然后破碎、筛分成颗粒状产品。另外,有些化肥可以通过熔融,在塔中喷雾和冷却来造粒。
在湿法造粒中,液体粘合剂的毛细管效应产生的湿强度,在造粒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干燥阶段,组分间的化学反应和溶解物的结晶作用所产生的固体桥架使颗粒成形。这种技术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有转鼓、转盘、混合器、干燥器、冷却器和流化装置。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