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增效益促就业:
日前,辽宁天赢蔬菜有限公司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机器旁熟练地操作着。据了解,该公司天赢牌金针菇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并获得了6个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项目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生产的整个过程实现了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工艺标准化、生产环境控制自动化,改变了传统的棚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就业。
日前,位于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金万辰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开始生产金针菇,每日产量预计可达60吨,年产量约2.3万吨。据介绍,公司引进全套国际先进现代化食用菌生产设备和技术,将按照工业产品的标准全年生产金针菇,未来还将引进设备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生产海鲜菇、双孢蘑菇等食用菌鲜品。
据了解,南京金万辰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是2016年南京市重大项目,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510亩,总投资约16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为34万平方米,分三个阶段建设。其中,一阶段分三期建设,一、二期建设金针菇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三期建设海鲜菇厂房。
金万辰项目的建成,填补了白马镇金针菇工厂化自动化生产的空白,将有效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特色产业经济进步。
金针菇市场竞争激烈 星河生物跨界发展找到新盈利点:
据悉,作为国内最早实现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企业,主营金针菇的星河生物2011年闯进创业板,然而,2012年后越来越多的厂商涌入,使得金针菇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价格也一路下探。由于外地市场扩张不力、渠道拓展未见效以及市场战略失误等问题,星河生物在过去几年中节节败退。
公开资料显示,2013~2014年,星河生物关停了2家分公司、1个生产基地,并转让了2家子公司。在经历2次失败的重组后,星河生物跨界医疗健康领域,目前子公司玛西普已经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星河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是食用菌产业与健康医疗产业,但公司后续将重点做好医疗健康产业的经营与拓展,至于食用菌产业公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调整。
近几年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和市场前景:
反季节栽培,是指在不能正常生长的季节里进行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上,主要就是时间差的问题,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通过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相近的生产效果,如金针菇夏季栽培、平菇冬季栽培等。低温型品种香菇,在11~2月份出菇,但采用设施自动控制栽培,或者是高海拔优势则可在夏季生;草菇一般在6~8月出菇,通过调控使其在其它季节上市,根据“供不应求”的市场规律,效益有所提高。
目前国内市场均有反季节食用菌上市,最为典型的是反季节香菇,不少山区利用当地独有的高冷气候条件,在夏季不需要任何降温设施条件下,进行香菇的反季节种植,实现错季生产,虽反季节种植食用菌产品,但也存在产品质量档次稍差。许多菇农均有反季节生产的意识,但受限于技术条件而未能实施。反季栽培食用菌在市场上具有一定效益,越来越多的人着手反季生产,反季节产品却因生产的面广量大而成为常规产品。因此,分析食用菌市场前景,应因地制宜的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反季栽培食用菌经济效益好,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反季食用菌栽培存在的问题
(一)反季节生产的盲目性
食用菌的反季生产还都是菇农自发的,具有严重的主观臆断性和盲目性。菇农一般是没有经过市场分析,经常是违背了市场规律而进行的生产。
(二)蔬菜大棚的改建没有规模
反季节,蔬菜大棚闲置比较多,如何改造实现反季栽培食用菌的生产基地,将是菇农的一件大事。目前都是一家一户的进行改造,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有组织的食用菌的专业合作社,受市场的变化波动比较大。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规模。
(三)品种选择难
以平菇为例,平菇生产和季节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品种是丰产的关键。平菇不同种类对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有明显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3种。低温型:子实体分化要求温度8~18℃,高于23℃不分化;中温型: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最适20~24℃,高于28℃不分化;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30℃以上。要选择适合季节栽培的品种。
原有的食用菌栽培方式,大多是单一品种栽培一个季节,经济效益欠佳。因此,根据各地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温型的优质高产菇类,科学组合成不同模式,周年栽培生产食用菌,实现鲜菇常年供应市场。大多数农户的菌种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一级菌种,而菌种在市场上的菌种销售相对比较混乱。食用菌菌种生产没有一致的标准规范要求,农户购买完菌种后,发生菌种纠纷问题很难维权。而且反季生产刚刚是一个起步阶段,新制备的菌种反季购买也相对较难,大多都是放置时间比较长的菌种进行销售。如果保管不妥当,将会给菇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四)生产中所用原材料可持续性差
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尤其是木屑,可持续性不高。木腐型的食用菌种类还是以木屑为主,随着食用菌生产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材料短缺,不可持续性将突显,替代料的选择将成为食用菌发展的绊脚石。尤其是食用菌反季节生产的发展,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的目的。但同时,更加加剧了食用菌生产中原材料的不足问题。
(五)反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方法处于初级阶段
反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方法处于初级经验摸索阶段,管理要点和主要注意事项还不明晰。有一部分反季栽培的报道和文献,但是各地的地域和实际情况不同,可借鉴的内容相对甚少。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各地的反季栽培的体系。
(六)大多数地区技术支撑不足
农民看好了食用菌的反季栽培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趋势,都在努力的想做反季食用菌生产。但是由于反季栽培的盲目性,对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足。农民的生产还是初级阶段。有效的循环生产能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