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品种:
人工栽培的金针菇类型,按出菇的快慢、迟早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按发生的温度可分为低温型和偏高温型;按子实体发生的多少,可以分为细密型(多柄)和粗稀型(少柄)。
(1)三明1号菌株
栽培普遍。该菌具有以下优良性状:菌丝生长快,7天可满管,25~30天菌丝可长满瓶或袋。出菇快,30多天即可出菇;栽培周期短,70~80天便可完成整个栽培周期。产量高,生物效率可达70%~100%。质量好,菌柄粗细均匀,色泽淡,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4.5%,高于一般菇类。适温宽,3~21℃下均可出菇。抗逆性强,病菇与畸形菇少。
(2)浓色品系007、008幼菇菌盖淡黄至黄褐色,菌柄上部色淡,为白色至浅黄色,下部色深,为金黄至暗褐色,密被褐色短绒毛。抗逆性强,接种后菌丝吃料快,出菇早,产量较高。菇蕾生长期间只需微弱散射光(5~10勒克司),菇体颜色随光照增强而加深。浓色品系金针菇菌盖软滑,菌柄脆嫩,香味浓郁,适于生产鲜菇内销。
(3)白色品系F21
浙江省江山市微生物研究所菌株。出菇整齐,每丛200株左右,柄长15~23厘米,菌盖内卷,不易开伞。白色品系对光线不敏感,即使栽培环境有较强的散射光,子实体仍是通体洁白,有光泽,适合制罐或盐渍加工出口。
白色品系金针菇工厂化菌丝生长较慢,抗逆性差,抗杂能力弱。瓶、袋栽培时,菌丝不易长透培养料。出菇期间对二氧化碳耐受力弱。在通气不良的环境中,菇蕾发生虽多,但成菇数量少,且菇柄易扭曲、畸形或腐心。这种现象在后期尤其严重,故生产中常只收前两茬菇,所以产量较低。白色品系金针菇菇体洁白,适合于加工成出口商品。因其味淡,内销有时不及浓色品系金针菇受欢迎。
(4)FU088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选育,菇体纯白色,不易开伞,菌丝生长温度3~30℃,最适温度22~24℃,子实体形成温度3~18℃,最适温度12℃左右,生物学效率60%~80%。
江苏:丰县师寨镇毛木耳大丰收助民脱困
本网讯(记者 姬丹丹)近日,江苏丰县师寨镇汪屯村农民在食用菌大棚为菌袋装填菌种,准备上架生产。
据悉,江苏汪屯农光互补高标准食用菌生产项目是湖西片区扶贫示范园,由党员示范种植大户韩本国承包,食用菌大棚94栋,种植毛木耳500万袋,年产干木耳5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纯收入300余万元,带动1000余农户从事木耳生产,从业人员当年可实现脱贫。
金针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
许多人认为、采用25×50厘米的塑料筒栽培金针菇为好。但实际上宽袋易感染杂菌;且菇蕾少时,子实体易弯曲,影响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要求。所以,还是以17×33厘米的塑料筒为好。
二、改高压灭菌为延时常压灭菌
金针菇是维生素B1、B2的天然缺陷型,在维生素B1、B2含量丰富的培养料上,生长迅速,粉孢子数量较少。但维生素B1不耐热,在120度以上时容易迅速分解。所以培养料常压灭菌为好,但为确保纯菌率,可将灭菌时间由10-12小时,延长到13-18小时。
三、改传统立式出菇为卧式两头出菇
装料时两头接种并各留15厘米左右的筒膜,轻装均压,扎紧袋口,卧式摆放4层左右发菌。此法既可保证出菇质量,又可节省菇房面积,能使每平方米的菇房产量增加70%以上。
四、改一次性解袋为控制解袋
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由于袋内氧气浓度低,若按常规方法等到菌丝生长成熟吐出黄球时再解袋,势必影响其生长。因此,要随时注意袋内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就要及时解袋。但此时切勿全部撑开,应以后酌情慢慢撑开,直到菇柄长到8厘米左右时再一次拉直筒袋,以保证出菇过程中适宜的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菇体被迫弯曲生长。
五、改放任菇柄伸长为红色弱光诱导
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因此发好菌上架以后,可以在两排墙正中上方,每隔4米左右吊装1个15瓦红色灯泡,产生垂直光,可诱导其成束地向着光的方向横生,促使菇体延伸。但此时应将门窗进行遮光处理,以防菇体乱长、倒伏和弯曲。
六、改出菇期乱加营养为科学施用
很多菇农都懂得出菇期添加生长调节剂及其它营养物质可促进生长,但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效果不明显甚至抑制生长。实践证明,出菇期喷施浓度为0.5%的古十烷醇和1×1.0-5的赤霉素混合液,增产率可达17%以上,但应特别注意使用浓度。采完两期菇后,注入稀释500-1000倍的恩肥水于袋中,可增产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