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作品需铺设底板,并每隔15公分钉上钉子,将钉子的一半露出板外,在钉子上纵横缠绕细铁丝以方便挂泥。
上大泥。上大泥是雕塑的基础工序。上大泥后要一边用木槌砸实一边补平泥间空隙,以覆盖雕塑造型。在此基础上,再对上泥后的大造型进行不断的调整。(雕塑作品上必须经常喷水保持湿度,以防干裂)。
深入塑形。对于雕塑作品来说,塑形是雕塑的主体过程,是雕塑师采用各种手法对作品进行准确、细致刻划的阶段。本阶段同样需要经常对作品喷水保持湿度。
客户(或受塑人)审核,修改精雕。雕塑师按客户要求反复修改泥塑稿,并进行细致精雕,不断推敲调整达到完美。全部完成造型后使用刮片对泥塑进行整体推光。
翻模。在泥塑上用切片进行区块模具分割设计,然后喷洒肥皂水作为隔离防护。由专业翻制技师配比石膏浆将雕塑覆盖,具体石膏浆外层内层不同的水配比量由专业人员掌握完成。
脱模。石膏硬化干燥后方可脱模。脱模后去掉分块模具上的残留泥,并对石膏模进行细致修补。在此基础上用金属铜网进行打磨。
不锈钢雕塑的主支架承受的主要载荷,稳态风载。在选定风速下,一般考虑正面、侧面、背面、等四个方面作用在雕像身上的各方向风力。为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对统计出的实际重量、风速还得加一个放大系楼再用于主、副支架的设计。主支架的外廓形状和尺寸的设计,用1:5中样模型来测取,从底平面开始,取垂直Z轴的横截面与雕塑外廓交线的一线点,量取其平面坐标值。取点数的多少,应以能准确绘制出此截面上一整圈外廓形状的曲线为准。
在副支架结构设计时,常取单块铜壁板作分离体,壁板上铸有支耳,使其与副支架的一端相连,杆的另一端则连接到主支架上。为了达到副支架能将铜壁板上的载荷传递到主支架上,对铜壁板上支耳的数目、位置、副支架与主支架连接所形成的空间夹角等应以它们能组成一个超静定结构为准。
今天,使用三维软件(如Zbrush)在国内雕塑圈还属于“新闻”,VR雕塑技术又来了。
自从VR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发明出来之后,各种以VR为平台的软件就层出不穷。2014年中下旬,VRClay的开发团队发布了其相关的一些信息,“VRClay(虚拟黏土)通过Oculus Rift头戴显示器和体感控制器Razer Hydra(也就是在游戏界大名鼎鼎的雷蛇Hydra)的结合使用,用户可以通过动作操控(例如推、拉、拖拽、放大、缩小等),亲手‘捏’出一款虚拟的3D雕塑”。
从开发团队放出的视频看,VRClay(虚拟黏土)这套工具和Zbrush的兄弟-sculptris非常的相似,从自动细分到雕刻工具,都太像了,怀疑是不是同一伙人开发的。
带上VR眼镜,虚拟空间就如身临其境,使用操控器提供的各种雕刻画笔对“虚拟黏土”材料进行塑造。这也许就是近未来雕塑家的创作方式。虽然目前这种雕塑方式还没有“触觉”,但“触觉”这个问题早已解决,触觉手套早已发明。未来雕塑的创作状态,已经可以想象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