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世纪的写实主义,雕塑的概念一直是指具有实体存在的封闭形体。如果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之前的雕塑艺术在形式上是对空间占有的话,罗丹之后的雕塑艺术则展现了空间参与的特点。
19世纪下半叶,艺术语言的探索成为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在艺术规律的认识上更加注重于本体的研究。印象主义画派在绘画方面探索了光和色彩的规律,把形式本身当作创作的主体。罗丹是在雕塑方面进行形式开拓的先锋,他是主动把光影当作创作元素的雕塑艺术家。罗丹作品的肌体具有可流动的生命活力,这是源于他用形的凸起和凹陷使空间侵入到实体内,让空间深入、扭动、扩展,使光影产生跳跃、波动和扩散感,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有机生命力。
当然,罗丹创作的主题还是叙事性的,对现实的再现还是他创作上没有背离的主要目标,空间的运用只能是表现上的点缀,而他的学生布德尔和马约尔在空间的运用上则主动得多。布德尔的作品充分占有空间的三维,使得作品具有无穷的张力;马约尔作品的空间是随身躯向不同方向的扭动而使空间向多方向流动转折,使作品犹如在风中舒展。
雕塑实体和空间的图一底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艺术家有主动意识地在创作中作为语言规律地运用空间效果却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在人类的艺术史当中,雕塑在漫漫的长河中主要以模拟客观物象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尽管东西方艺术在传统雕塑造型特点上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但都是为了以形象完成叙事或说教,西方雕塑造型重在建筑式的数理关系创造理想化的生物性的客观物象;东方注重于以形写意,都没有脱离客观存在的形。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于没有把空间当作造型元素的艺术而言,雕塑的空间是雕塑的外围和实体的间隙,对于作品没有造型和审美方面的意义。东西方传统雕塑基本都是团块形状,塑造是从实体的中心向外的堆积,艺术家关注的造型既是雕塑实体的本身,所有的空间分割和国会都是无意识形成的。
时过境迁,在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后,这座经典雕塑的处境让所有关心它的人担忧。2002年,该雕塑的支架已严重受损,“如果再不修复,就要散架了”,俄罗斯修复专家瓦吉姆·采尔科夫尼科夫忧心忡忡地说。2003年10月,莫斯科市决定修建一座大型商业中心,为了给商业中心腾出位置,这座雕像才被从原址拆除,送去修复。按原来的计划,修复工作应该在2005年年底前完成,然后雕像被放回新建的大型商业中心门前。
莫斯科市高度重视这座苏联时期的艺术遗产,特别拨款1.62亿卢布用于雕塑的修复。花如此重金对待一座苏联时期雕塑,这在俄罗斯近年来实属头一遭。然而修复工作的决策者们却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他们选择的维修单位根本没有大型雕塑修复经验。工程开工后,维修单位发现工作难度比他们预想的要大得多,工期因此被一拖再拖。为此,莫斯科只好另请高明。这让正在急切盼望这座雕塑“重见天日”的俄罗斯人备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