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殡。葬作藏解,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在一面多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生活活动的扩大,原始人群逐渐被一种固定的生活集体所代替,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在公社内部没有人剥削人作人压迫人的现象,没有贫富不均,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丧葬问题上极为简单,如一个成员去世后,后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坏,用柴草盖上,埋在野外,既不挖坟墓,也没有礼仪。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采用了土葬。
树葬。树葬就是把尸体或装有尸体的棺木放在树上让鸟来啄食。这是中国古代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式,同他们生活的山区环境有关,跟人们喜好住在树上有关。他们觉得树和天相近,天上有鸟,鸟是神的代表,让鸟吃掉也可以升天了,所以这种葬式也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天葬。我们所里一位老同志在西藏生活多年,带回来一套西藏天葬的照片。我们研究所还有从前的一份老画报,以照片的形式刊登了鸟葬的情况。对于藏族来说,鸟是天神的代表,让鸟吃就是升天。在昆仑山、喜玛拉雅山这样的高寒地带,尸体放在山上可以长年不腐败,人死后尸体就没办法处理。所以这种葬式既是信仰决定的,又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殡葬作为一种文化,要有一种人文的概念,有对亲属、对血缘关系的怀念,对先人优秀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光大。只要有人死,只要有遗体的处理方式,就永远有文化。我听说现在几个墓地的雕塑非常有艺术美感,这就是文化嘛。人死后,转化成为一种物化的东西,形象的东西,意识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这话不是我们现代提出来的,《汉书》里就有此说。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艰巨的使命,因为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的影响是长久的。我主张殡葬文化应该吸取传统的有益的东西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人文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这都是需要的,要和环境的保护相一致。最后殡葬要走到哪一条路呢?“天地人和”,天和地和人最后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对我们生者来说要“厚养薄葬”,重生轻死,要有临终关怀,但不是以那种奢侈的丧葬仪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还是要厚养薄葬。具体葬法怎么样,当然提倡火葬。一些少数民族只能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做,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火葬以后怎么办?是不是遗体火化后还是建墓?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们现在建了那么多的墓,还是要占用土地,还是要浪费木材,还是要开山劈石。苏州那边本来山就不多,开膛破肚,那么好的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这么被破坏掉了,建那么多墓,而且造成人的拥挤,交通的堵塞。提倡什么呢?植树葬。让人仅存的那么一点骨灰回归自然,让骨灰的成分通过大树的成长,使祖国大地绿意盎然,我们要有责任有意识地提倡植树葬。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要占那么一大块墓地,怎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