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不灭”是中国原始时代就有的思想,譬如在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瓮棺葬中,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个小孔,这个孔是要让灵魂升天的。但是儒家的孔子对于灵魂问题倒不完全是这样看待的。孔子之所以在儒家思想里特别强调丧礼,首先强调是人,人的感情,人的关系,而不是灵魂。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有一句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小孩出生三年,一直是在父母怀抱中过来的,因此父母对子女有最真挚的爱,最后,父母死了,子女就要对这个爱加以回报,就表现在为父母守三年的丧。实际在儒家思想并不太强调灵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你相信它在,它就在,不相信则不在,祭祀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真实性情的流露。孔子的“礼”的思想再发展到“仁”的思想,“仁”就是人彼此间感情关系,所以后来在中国丧葬中,三年之丧变成天下之通丧,它是因家族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到父母死的时候的一种回报,并不是对灵魂观念的信仰。当然世界上所有的先民都相信灵魂不灭,但儒家并不太看重这个灵魂,孔子所重视的是在《论语?尧日》中说第·一个是民,第二个是食,第三是丧,第四是祭。“民、食、丧、祭”是要重视的四个方面,人除了吃饭、生存以外,所重视的就是丧葬和祭祀。对这个问题,我们殡葬工作者不应以民间认为有灵魂的也就这么认为,我不以为如此。孔子讲得很清楚,强调的是感情,是生,所以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八个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要正确慎重地对待一个人的死亡,这讲的是丧礼;“追远”就是怀念已经逝去的人,他的事业、思想和道德,这是祭。为什么要重“慎终”和“追远”呢?目的是使老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我觉得这个思想是合乎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合乎人道主义,合乎人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殡葬制度。
净身穿衣操作规程
1、提前准备:
1)净身用品:两条毛巾和一瓶酒精
2)寿衣
3)抢救仪器、导管撤掉,身体创口进行必要处理
4)堵塞气孔:包括口腔、鼻孔、耳道、肛门等
2、净身程序
1)向老人遗体鞠躬致敬,询问家属要求
2)脱去老人病号服
3)将酒精倒入面盆,加兑适量温水,浸泡毛巾
4)请家属用毛巾为老人开光
5)开始净身,顺序:面—头—耳—颈—胸—腹—上臂—手—后背—骨盆-大腿—小腿—脚—腿背部
6)请家人确认是否满意
注意:
A、侧翻身擦拭背部时,需家人扶正头部,防止体液流出
B、净身过程中,注意老人的隐秘部分的遮挡
C、如果逝者为女性,应提前征求家属要求
3、穿衣程序
1)核对寿衣包内物品是否齐全
2)将衣裤套好,叠放整齐
3)穿裤过程:双手穿过裤管,抓住老人的双脚,裤子上到老人臀部,抬臀部将裤腰到位
4)穿上衣过程:手套左袖,拉住老人左手,入袖,肩领对齐,将右半侧衣服整理好,扶好老人头部,向右侧翻身,将右半侧衣服压在老人身下,后放平老人,再反向侧翻老人,将衣服拉出,右侧衣袖下拉,手套右袖抓住老人右手,将右袖穿好,肩领对齐,后调整衣服是否平齐
5)系好衣服带子,放好腰带,两端压于老人身下,穿袜子,穿鞋
6)整理黄褥、黄单,老人侧翻,将下面铺平整,注意扶好头部
7)在老人脚踝处系好绑腿带,手绢放在袖口里(男左女右),左金右银的元宝和戒指放好,口铃放入口中,由老人子女给老人放垫背钱
8)整理白褥、白单,给老人盖到胸口,盖上盖脸布
9)入尸袋,入棺
注意:如果老人腹水严重,请用湿毛巾将老人脸部裹上,以免因为腹压等因素,口中有异物,污染新衣服。
遗体的火化不仅仅节约了土地等资源,更重要的是使整个殡仪过程变得文明节俭。 过去普通民众对火葬场抱有极神秘的看法,其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火化过程。现在一些殡仪馆提供直观火化(就是家属可看到火化的全过程),而且现在的火化设备已经完全改善,可以保证一尸一炉,家属绝不用再担心了。近年来殡仪馆都普遍使用专门制造的纸棺材装遗体,纸棺和遗体一起进炉火化,看起来文明多了。
普通火化炉火化完毕后,骨灰落到炉底,堆成一堆,工作人员取骨灰时,只能骨灰从炉瞠后部专用口扒岀,这样骨灰有时有遗漏、掺杂。由于设成本低,耗油少,费时少,所以收费较低。
高·档火化炉的炉膛是平板设计的,可以让遗体在燃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原状。火化完后,骨灰无烟无味,按遗体自然形态分布,基本保持大致的人·骨架形状。整个火化、捡灰过程可以从观化室中观察。其特点是人性化程度高,骨灰完全、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