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试点迅速推开也是值得借鉴的措施之一。阳信县金阳街道的做法,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一次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模式。王集西街村从去年冬天开始探索实验,3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实际效果引导和街道办的指导推动,到6月份就发展到了9个村,现在已发展到16个村。会上要求,利用冬春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每个县区都要选取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镇开展试点;也可以根据黄灌区、井灌区、河灌区等不同灌溉类型,选取不同地块进行试点。
完善节水灌溉管理机制
目前,水利部正在进行综合水价改革、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试点,“十三五”将进入总结、推广阶段,出台一批新政策、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特别是节水灌溉激励机制将初步建立。同时,为加强水资源管理,为农业水价改革打下基础,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控措施,用水计量和监测系统将成为微灌等灌溉工程建设的必需品。
研究推广农业节水综合集成模式
微灌将与农艺水肥耦合、栽培模式、作物品种、管理、调亏技术等措施结合的更加紧密,形成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模式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由过去注重单位面积节水向单方水产生更高的效率转变,使作物在单位水量下所获得产量或者效益,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根据《纲要》,“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新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并结合近几年来微灌发展迅速及各地发展需求分析,预测“十三五”期间,全国将发展微灌面积4000万亩左右。占全国节水灌溉总面积的40%左右。
滴头的主要作用是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保证以恒定的流量滴水(0.9~9.1升/小时)。主要形式有通过式和端头式两种,共同特点是让水流通过很长很细的管道来消耗其能量,这样尽管作用在滴头上的压力较大(0.35~2.1
2公斤/厘米),但其流出量却很少。滴头一般布于作物根系附近的地面上,一般用硬塑料做成,每株植物周围设1至几个滴头。
毛管一般用掺有煤灰的低密度聚乙烯制成,可防止管内长水草,管径10~20毫米。干管、支管则用30~50毫米的硬聚氯乙烯管。果树每亩要用100米塑料管,宽行作物每亩要用200~700米塑料管(行距为0.3~0.9米时)。
过滤器就是每平方厘米上有30个以上孔眼的网,一般要求能排除0.4毫米及以上的杂质颗粒。
肥料混合箱容积一般为50~100升。
喷灌系统的工作压力一般为0.35~2.1公斤/厘米。如果没有天然的水源(如水库),就要用离心泵加压。
设置滴灌系统要备有灌区的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土壤土质资料、水质及气象资料、水面蒸发资料、水的含沙量及植物种类,以便选择滴头和考虑滴头被堵的可能性及防止措施。
用水量应根据作物种类和气象、土壤情况而定。若按每日滴灌,可使土壤经常保持持水量,这样管子可细一些,比较经济。用水量与作物需水量和蒸发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