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造粒
复混肥的常规造粒工艺是采用湿法,该法需先把湿的单一原料混合,然后再干燥,能耗较高。大部分的能量都用于干燥系统,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超大颗粒的破碎和产品的运输。
对于湿法工艺,干燥过程非常关键,因为需将颗粒内部的水份干燥出来,否则水会在储存过程中迁移到颗粒表面,产生结块。同时,多孔状的颗粒物料在造粒过程中因重结晶而结壳,这也有碍于造粒。因此,干燥过程十分缓慢,而且操作不便。
干粉状物料的直接挤压造粒则避免了干燥这一昂贵的过程,因而减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干法造粒的过程一般是:先在辊压机中将物料挤压成致密的大块,然后经常规的破碎筛分后得到产品。筛分后的超大颗粒则循环回破碎机,不合格的小颗粒则回到挤压机中。有时根据需要产品还经过进一步处理,如产品颗粒的圆整,用农药包裹或用缓释剂包裹,以改善缓释性能。
对辊挤压造粒机生产设备造粒原理
对辊挤压造粒机原料经定量加料器均匀送入喂料斗, 压实机利用带有穴眼孔的成对轧辊,彼此留有一定间隙,两者以相同的转速作反向旋转。其中一组轧辊轴承座在机架内不动,而另一组轧辊轴承座则在机架导轨上游动,藉助液压缸施压使彼此紧靠。轧辊表面上有规则地排列许多形状、大小相同的穴眼孔,且波谷对准波谷。而此时干粉状物料从两轧辊上方连续均匀地靠自重及强制喂料进入两轧辊之间,物料先作自由流动,进入咬入区后被轧辊逐渐咬入波谷。随着轧辊的连续旋转,物料占有的空间逐渐减少而被逐步压缩。随后则压力逐渐降低,所压得之型块因弹性回复加之自重而脱落穴眼孔而进入碎整粒、筛分装置,所得成品为粒状合格产品,进行过秤包装。而粉料口出来的细粉料和不合格的超大颗粒则由返料绞龙重新进入提升机加料口随同新鲜物料混合加入预加料斗而进入下一轮工艺流程。
造粒历史相关
科学家和政治家都预计全世界人口将以每年8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除人口激增带来的生态问题,人口所带来的粮食和能源的压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虽然现在世界经济已从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中逐渐恢复,但能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为能源是有限的,各行业都在力求降低能耗,以降低成本。因此,人们更加关注一些不必要地消耗大量能源的技术,典型的例子就是常用的湿法造粒技术,该技术为了使颗粒粘结需先加入水,然后再经过干燥将水分除去,以获得稳定的产品。
150年前,李比格(1803-1873)发现植物生长消耗的养分可以通过施用含N、P、K的肥料补充。自此,肥料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农业研究不仅发现不同的植物和土壤需要不同的氮、磷、钾,而且至少有10种微量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元素复合肥料随即发展起来。天然和合成的化肥,使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了日益增加的人口。在今天,如果气候正常,并施以针对不同作物和土壤要求的肥料,同样的土地与19世纪初相比可以养活7倍的人口。
现代农业都已机械化,需要预先配制好的肥料,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化肥技术在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养份的产品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其售价中的15%都用于运输、贮存和包装。而高浓度养份肥料一般都是细粉状的,如果不是因为在贮存、运输时原料会分层或结块,把它们混合使用是看可行的,另外,粉状肥料施用时,相当于的肥料会随风吹走,或被雨水从植物根部冲走。为克服以上的不足,有两种肥料技术发展很快,即造粒技术和液体肥料。液体肥料的不足是养份含量较低,特别是钾元素含量。但液体肥料对于炎热、潮湿的地区则有明显优势,因为他们在贮存时不存在潮解问题,同时输送、使用较为简单。然后,尤其在传统农业区,固体颗粒的混合肥料仍占主导地位。只有肥料颗粒尺寸适当,粒度分布较窄、流动性好,才可以使用旋转 盘式施肥机均匀地施用,而且肥料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才能避免在运输、贮存、包装、使用过程中产生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