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拳社认为武术是一种精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武术的侠义精神;伸张正义,除暴安良,这是武术的豪杰精神;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是武术的民族精神;身怀绝技,不露真相,这是武术的谦逊精神。于是拳打镇关西的鲁达,斗杀西门庆的武松,练军抗倭的戚继光,修文参禅的妙兴大师……便成了人们传诵敬仰的楷模,代表着人们心目中武术的形象。有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这是把武术仅看作技击之用的狭隘观念,练武之人的豪气、正气、阳刚之气,恰恰是一个民族最不可缺少的精神。
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想要更近距离的了解武术吗,下面就由正蒙来为大家简单讲一讲吧。
武的核心意义:自立、自保、自安。
止为半步,一腿之距。
武通戊(wu,天干的第五位。方位属中央),居中。武居中,保半步之安。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步,计量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半步,即一腿之距。
尺,尺骨,人体前臂骨。
国术也就是武术,据说村民们一般在夜间或凌晨燃一盏鸡心灯或洋油灯,因怕被人偷学而闭门独练,所以,会国术者寥寥数人,下面就由正蒙为大家讲一讲吧。
据传授人讲,国术的武打动作相对较“死”,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不像其他武术门类那样有大范围的飞、奔、跳等形式,其特点是讲究“稳”,出手有力但比较缓慢,所用兵器有大刀、板凳、棍子、双链、单刀、盾牌等,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如边成)、双人对打(如盾牌舞),还有群体表演,场地及服装没有特别的规定。
和平国术一般用于乡村文艺活动时的演出或是参加一些武术比赛,在当地流传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49年解放初,在本地曾表演名为盾牌舞的武术,之后,盾牌舞表演者还参加了县内的国术队,随队参加许多表演活动,1986年,国术队参加了长兴县第六界体育运动会的武术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