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发展历程
透水混凝土的应用始于100多年前,据记载:1852年英国在建造工程中开发了不含细骨料的混凝土,即透水混凝土。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透水混凝土设计方法的研究。1995年,南伊利诺伊大学的阐述了透水混凝土作为路面铺装材料的使用技术,并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后来,其他国家如日本、法国等也开始对透水混凝土进行研究和开发。
我国于1993年开始进行透水混凝土与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研究[4],并于1995年成功研制出透水混凝土。随着透水混凝土应用范围的扩大,从2009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如CJJ/T 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和标准图集10MR204《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等。一些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如2007年8月北京市路政局出台了《北京市透水人行道设计施工技术指南》,2007年深圳推广的《彩色环保透水透气混凝土和透水透气沥青路面(地坪)新技术》等。
透水地坪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地坪,它拥有约20%孔隙,下雨时能够快速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并能吸收车辆行驶产生噪音,能减少地面阳光反射热能,降低地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彩色透水地坪还能提供过滤效果,避免汽车及工业排放重金属,轮胎磨损及工业粉尘等直接流入河流中。整体性高承载透水艺术地坪铺装系统, 其抗沉降性能强于一般透水砖地坪. 经国家检测鉴定, 整体性高承载透水艺术地坪能够达到C25以上混凝土的承载标准,整体承载力显著优于一般透水砖的承载能力。同时,这种铺装系统也具有抵抗土壤冻胀对刚性路面产生破坏的能力。
对于彩色面层的透水混凝土路面,摊铺施工首先进行底层浇注施工,摊铺系数应保持为1.2左右,铺完迅速用刮尺整平,滚筒滚压一遍后即应进行面层的摊铺,进而确保面层和底层间骨料能够很好的粘结,上下层的施工间隔应控制在20min以内,透水混凝土的摊铺施工应连续进行,避免接头质量波动。如果摊铺施工间隔时间达到一小时以上,则必须设置施工缝,立模分割,保证两次摊铺接头平整、质量可靠。
透水混凝土的压实,可使用直径100mm左右的钢制滚筒压实、机械抹平。具体方法是,面层摊铺刮平后先滚压2~3遍,然后采用低频振动夯进行夯实,同一位置振动和拖平控制在2min以内。夯压时间太长,会影响透水效果,夯压时间太短,又易造成跑粒和强度不足。对局部机械无法夯压的部位,应以人工作业的方式加以抹平和拍实工作。施工完成的路面,应达到骨料粘结牢固,孔隙分布均匀,透水迅速,表面平整压实,无缺粒坑洞和色差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