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宝贵的雨水让其变为可用的资源?这对水质型缺水、雨水却很丰沛的南京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南京市供水节水管理处金勇军处长介绍,南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丰水季(4月—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专家测算,南京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达1.47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雨水经过生态或工程化收集和处理后可以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可回用于工业、生态环境、市政、绿化等方面。“打个比方,做好雨水的综合利用,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设成一块能吸水的海绵,下雨的时候能吸水,用水的时候又能挤出水。”金勇军说。
南京市自2013年开始,就启动了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和相关管理办法的研究和编制工作。结合南京的雨水资源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的成功经验,规划以低影响开发、科学可持续、统筹协调、生态排水、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等为理念和原则,积极推进全市的雨水综合利用。目前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成为南京首部雨水综合利用规划。
据悉,规划提出南京市雨水利用模式分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渗透利用(间接)两种模式。雨水集蓄利用包括有利于雨洪削减的雨水集蓄利用,有利于积淹水改造的雨水集蓄利用,居住区、学校、场馆和企事业单位的雨水集蓄利用,湿地、水塘的雨水集蓄利用,绿地、公园的雨水集蓄利用,以及防护走廊的雨水集蓄利用六个方面。
雨水渗透利用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推广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改变硬质化河道护岸做法,打造会呼吸河道,同时利用河道水系进行汛期的调蓄,减小汛期河道的排水压力。推广生态道路雨水渗透利用,发挥生态道路的蓄渗能力和对初期雨水的净化能力。推广生态屋面与广场雨水渗透利用,针对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区可建设屋顶雨水集蓄系统和屋顶绿化系统。尽量使截留的雨水渗入地下,起到涵养地下水的作用。
考虑到南京的区域、水域分布特点,专家建议南京的雨水综合利用要因地制宜,统筹合理考虑不同区域的山形地貌、河道水系等特点,体现南京市的特点。
传统城市是以利用土地为主,改变原有生态,使地表径流增大;而海绵城市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不变。
在传统城市中,是采取末端雨水快排模式,通过地下管道,80%的雨水被排出了。而海绵城市是在多年平均年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海绵体”,仅仅排放了40%的雨水,其余部分则通过下渗减排而集蓄利用,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削减了径流污染负荷,提高了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了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了城市景观,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因而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集约节约、经济适用、新老结合、统筹推进、有序实施的原则。对于新区的建设和新建项目,要按照要求系统实施;而对于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做到功能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防止盲目推进,避免形象工程。
建立专门的联动机制和统筹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程,涉及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等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联动机制和统筹部门,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和统一维护。各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联动,形成整体,而不能相互割裂、各管一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提高居民的海绵城市意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水务部门或园林部门的事,应该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市民真正树立和提高海绵城市的意识。在做法上,可以从小处做起,发挥自己所能。比如,以小区为单位将雨水收集起来,家庭也可以收集如空调水等一切家庭用水,这些都能作为灌溉用水。
多方筹集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研究雨水排放许可管理和收费制度。同时,要创新投 机制,建立 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要优先安排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并纳入地方 的采购范围。
编制海绵城市规划,树立生态治水理念。要将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效结合,发挥综合效益。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抓紧启动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根据各地自然特性、降雨气象、水资源开发、河网水系布局、城市开发等特点,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完善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三大系统,采用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结合河道湖泊、湿地绿化、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相关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内涝治理、雨洪利用、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好处一:吸住集中降水,告别“城中看海”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好处二: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
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好处三: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经济效应可观。
海绵城市建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实施多年,国外经验已证明,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