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起源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学术观点有:龙图腾祭祀说(闻一多《端午考》);祭祀水神,求雨说(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和华南的龙舟赛神》);顺时令说(萧放《南北民俗的交融复合—端午节俗的形态》);公共卫生、送灾说(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等等。民间则多源于纪念英雄人物说。“楚地说就是为了纪念自溺于水的屈原;越地说是为了纪念勾践,”其他的地方,诸如吴地,云南等又有其他说法。这当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隋书·地理志》中就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奠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古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关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命舟楫以拯之。” 总之,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是由龙
舟、竞渡及相关的礼仪、传说故事等基本要素组成的。他的起源和发展,也是这些基本要素本身及他们的组合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
龙舟大致可以分为“专用龙舟”和“普通龙舟”两大类。所谓“专用龙舟”是指只作竞渡而不做它用的龙舟,民间称之为“真龙船”,相反,“普通龙船”都是将平时用于生产的船改装而成的龙舟,民间又称为“假龙船”。这些龙船基本上都是由船体和划船工具,龙头与龙尾以及锣鼓与各种装饰所构,并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安康传统的龙舟竞渡,不是当今意义上具有单纯体育中“划船比赛”性质的竞渡。它还包含有宗教习俗、行为象征、巫术礼仪等较为宽泛的意思。就龙头和龙尾的制作而言,尤其是龙头,由于参与竞渡的各个团体的经济状况、心理结构以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其制作出来的形态也就不同。 龙舟竞渡以在前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但都有抢标的习俗。如在终点处将一副长约三尺的红布或绿布条挂在竹竿上, 排在前面的龙船就会抢到它。谁家的船抢得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好,跑得快。是非常荣耀的。因此他们都会把抢到的布条挂在船头上,以炫耀自己的胜利。但是在安康,不抢布条。而是换一种方式将布条襻成“彩子”直接缚在龙头上寓意“彩头”,表示在竞渡中赢得了物品。
从划龙舟运动员的职能来划分,可分为划手、鼓手、锣手、舵手。 划手的身体姿势大概可以分为坐姿、站姿、单脚跪姿。从力学角度讲,坐姿较为合理,站姿、单脚跪姿多在民间的比赛中出现。合理的身体姿势可以减少划水的阻力,有利于两臂的活动,使得动作配合更协调、更有力,但其他姿势在民间比赛过程中出现可以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气氛。 鼓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鼓、坐打鼓、单脚跪姿打鼓。鼓点、鼓法各有不同,与当地传统有很大关系。 锣手的姿势可分为站立打锣、坐着打锣。民间比赛中锣手常男扮女装。但正式比赛锣手要和运动员统一着装,不许做多余的动作。 舵手的姿势有站立把固定舵、站立把活动舵、坐着把活动舵。民间比赛的舵长短不一,舵手还可以参加划水,但正式比赛的舵有统一规格,舵手不能参加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