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饵料为了保证鱼苗的存活率,在养殖初期往往需要供给适口、丰富、营养完全的开口饵料。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几种开口饵料为蛋黄、豆浆、轮虫、藻类和水产微生态制剂。
藻类个体比轮虫小,适合在鱼苗开口初期作为开口饵料使用。随鱼苗的生长,口裂变宽,轮虫则成为其最适合的饵料。两者是可以互补的。
豆浆富含蛋白质,能满足鱼苗的营养需要,但是豆浆营养价值低、不易消化、吸收率低,易在水中形成悬浮物,影响溶氧,且易发酵,因此大部分豆浆主要起到肥水作用,促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间接为鱼苗提供饵料。
鱼苗下塘时敌害生物影响发塘率。鱼苗下塘后往往因施肥时间不当而使大型桡足类提前大量繁殖,还有龙虱幼虫和松藻虫等,它们可直接危害鱼苗或吞食鱼苗;另外青蛙蝌蚪不但可直接吞食鱼苗,还与鱼苗争食争氧;再一种是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少数渔塘由于清塘措施不到位,鱼苗下塘时还有许多青苔,鱼苗一旦进入就很难逃脱。
天然适口饵料不足。鱼苗孵出3天后,内源营养基本消失,开始摄食外界人工培育的适口天然饵料———轮虫,所以,鱼苗下塘时育苗池中都应有充足的适口天然饵料,否则鱼苗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瘦死亡。
鱼苗下塘前用密眼网拉空塘1次~2次,看是否有野杂鱼、蛙卵、水生昆虫等敌害混入,若发现野鱼或敌害生物,须重新清塘,如发现大型蚤类或蚌壳虫,然后亩施3.5公斤~4.5公斤尿素肥水,鱼苗下塘时,鱼体用青霉素10万单位/万尾消毒。
按池塘中天然适口饵料的生长规律与鱼苗生长发育中食性转化相适应的原则,及时培育水质,确保轮虫高峰期鱼苗下塘,鱼苗下塘后投饵施肥,调节水质等管理措施也要紧紧跟上,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大家都比较重视管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