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模具加工的内容及所需方法
铸造模具的加工的应用复杂,加工模具零件包括的内容(如加工零件表面、加工 零件结构等)、加工余量、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
注射模具加工所需的方法如下:
(1)平而加工:即加工所得形状为平面,对应加工工种有锯、刨、插、铣、平面助、 电解磨等。
(2)孔类加工:即加工所得形状为孔类(内形),对应加工工种有钻、扩孔、铰、撞、攻 丝、内圆磨、升了磨、电火花、线切割等。
(3)轴类加工:即加工形状为轴类(外形),对应加工工种有车、外圆磨、线切割等。
(4)型面、曲面、立体加工:即加工所得形状为型面、曲面、空间立体。对应加工工 种有铣、成型磨削、电火花成型、线切割、电铸、电解、快速模型制作、锻造、冷挤压、 低压铸造、精密铸造、环氧树脂浇铸等。
(5)表面处理、加工:即对模具零件表面进行加工及处理,包括表面光整、图案、文字、表面强化等。对应加工工种有雕刻、研磨、抛光、电解抛光、CVD、照相腐蚀、化学 镀、电镀、PVD喷涂、超声波抛光等。
(6)装配:即把模具零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模具。
(7)材性处理:如热处理等。
质量保障
改进、完善现有较成熟、实用的各类铸造仪器、设备,努力实现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对铸造生产各环节进行分散在线测控。采用微机和CAD专家系统模块将相关环节的自动化测控仪器设备联机,配以执行机构,实现各环节闭环自动控制。将各环节智能测控系统与工厂管理中心计算机系统相联,组成工厂智能化闭环自控系统,实现生产质量预测与控制。将工厂自控系统通过高速信息通道与行业信息网络、专家系统相联,实现远程“会诊”与控制。
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铸件产品质量的概念、含义、指标评价体系及具体量值;研究铸造企业质量体系特点、结构、质量手册编写方法、体系要素支撑标准的构成及建立、贯彻的方法;为适应全球经贸一体化的趋势,加快推行、主动申请质量(ISO9000)、安全、环境(ISO14000)等第三方认证制度,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以取得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扎实深入到企业(团体)业务实践的细节,策划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管理体系真实调整到提高产品(服务)质量、防止浪费,提高效率,满足顾客要求的基准目标上来。配合并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抓紧制定先进铸造技术标准,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标准。要以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建立质量保证及环境管理体系。
铸造原辅材料
建立新的与高密度粘土型砂相适应的原辅材料体系,根据不同合金、铸件特点、生产环境、开发不同品种的原砂、少无污染的优质壳芯砂,抓紧我国原砂资源的调研与开发,开展取代特种砂的研究和开发人造铸造用砂;将湿型砂粘结剂发展重点放在新型煤粉及取代煤粉的附加物开发上。
开发酚醛-酯自硬法、CO2-酚醛树脂法所需的新型树脂,提高聚丙烯酸钠-粉状固化剂- CO2法树脂的强度、改善吸湿性、扩大应用范围;开展酯硬化碱性树脂自硬砂的原材料及工艺、再生及其设备的研究,以尽快推广该树脂自硬砂工艺;开发高反应活性的树脂及与其配套的廉价新型温芯盒催化剂,使制芯工艺由热芯盒法向温芯盒、冷芯盒法转变,以节约能源、提高砂芯质量。
加强对水玻璃砂吸湿性、溃散性研究,尤其是应大力开发旧砂回用新技术,尽最1大可能再生回用铸造旧砂,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开发树脂自硬砂组芯造型,在可控气氛和压力下充型的工艺和相关材料,加强国产特种原砂与少无污染高溃散树脂的开发研究,以满足生产薄壁高强度铝合金缸体、缸盖的需要。提高覆膜砂的强韧性,改善覆膜砂的溃散性,改善覆膜砂的热变形性,加快覆膜砂的硬化速度。
建立与近无余量精1确成形技术相适应新的涂料系列——大力开发有机和无机系列非占位涂料,用于精1确成形铸造生产。对单件小批量生产精密铸件用的金属型、热芯盒及模具等开发自硬转移涂料,对精密砂芯开发微波硬化的转移涂料,为提高汽车缸体缸盖重要铸件内腔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解决铸钢件壳型铸造中粘砂、表面粗糙等问题,推广非占位涂料或高渗透、薄层涂料技术与覆模砂技术的结合应用。
大力开发满足树脂砂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优质钢铁铸件用的流涂、浸涂涂料和设备,开发能控制冷却速度、提高轻合金质量、减少脱模(芯)阻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金属型系列涂料,开发能阻隔树脂砂型(芯)中有害气体侵入铸件抑制气孔裂纹等缺陷的烧结屏蔽型涂料(如防渗碳、渗硫涂料),开发适应于粘土型砂的湿型喷涂涂料。
加强涂料性能及其胶体化学、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开展涂层微波、远红外等干燥硬化工艺的研究,开发并制定涂料用原材料及性能的检测方法(包括测试仪器)和标准,建立其信息数据库。
在铸造生铁质量改善和采用脱硫技术的前提下,改进球化剂配方,降低镁、稀土含量、提高球化效果;开发特种合金用球化剂及特种工艺用球化剂。
增加孕育剂品种,开发针对性强的孕育剂,提高孕育剂粒度均匀性。
开发新型脱硫剂(如CaO复合脱硫剂)。
发展立足国内资源的Sr 盐或Al-Sr变质剂及晶粒细化剂,加强Sr变质与精炼工艺的综合研究。
开发适应RID、FI技术的精炼剂和精炼-变质一体化铝合金熔剂。
推动计算机专家系统在型砂等造型材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