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件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
锻件厂为改善锻件的切削性能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如退火、正火等),锻件厂应安排在锻件切削加工之前,进行为消除内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如退火、人工时效等),安排在粗加工之后,也可安排在切削加工之,为了改善锻件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质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如调质、淬火等)通常安排在粗加工后、精加工前进行。其中渗碳淬火一般安排在切削加工后,磨削加工前。而表面淬火和渗氮等变形小的热处理工序,允许安排在精加工后进行,锻件厂为了提高锻件表面耐磨性或耐蚀性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以及以装饰为目的的热处理工序或表面处理工序(如镀铬、镀锌、氧化、煮黑)一般放在工艺过程的最后。
锻件加工的原则是什么?
1、“基准先行”原则
基准表面先加工,为后续工序作可靠的定位。如轴类锻件第—道工序一般为铣端面钻中心孔,然后以中心孔定位加工其它表面。
2、“先面后孔”原则
当零件上有较大的平面可以用来作为定位基准时,总是先加工平面,再以平面定位加工孔,保证孔和平面之间的位置精度,这样定位比较稳定,装夹也方便,并可避免锻件粗糙面钻孔引起的偏斜。
3、“先主后次”原则
先加工锻件的主要表面(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基准面和工作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如键槽、螺孔、紧固小孔等)。次要表面一般在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精度后,最终精加工之前。
4、“先粗后精”原则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锻件,按由粗到精的顺序依次进行,逐步提高加工精度。这一点对于刚性较差的零件,尤其不能忽视。
锻件厂的加工切削条件有关的工艺因素,包括切削用量、冷却润滑情况。中、低速加工锻件产品时,容易产生积屑瘤和鳞刺,所以,提高切削速度,可以减少积屑瘤和鳞刺,减小锻件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值。对于脆性材质的锻件,一般不会形成积屑瘤和鳞刺,所以,锻件厂加工的设备切削速度对锻件表面的粗糙度基本上无影响。进给速度增大,塑性变形也增大,表面粗糙度值增大,所以,减小进给速度可以减小锻件表面粗糙度值,但是,进给量减小到一定值时,粗糙度值不会明显下降。锻件的正常切削条件下,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不大,因此,锻件厂在机械加工时不能选用过小的切削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