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菌种选择
国内地栽黑木耳优质高产品种较多,主推黑29、延明1号、黑916、延农11、长白山7号等。一般干耳单产每袋都能达到50克。黑木耳品种按其形状可分菊花型和多片型,地栽黑木耳一般要选择多片型,按其后熟过程所需积温不同,可分早、中、晚熟三个品种。早熟品种一般菌丝快长满袋或刚长满袋时划口,就可以出耳,此时产量高,如果划口不及时,产量就会受影响;晚熟品种菌丝长满袋后还需要后熟过程,其所需积温达500℃以上(日平均温度×天数),如果后熟过程所需积温未达到之前就划口,划的口里不长木耳,还容易污染,长出杂菌;早熟和晚熟之间的品种叫中熟品种。现在延边地区一般种植春耳,因春耳耳片肥厚,颜色深黑,品质好。但春耳是冬季生产,所以对培养室有一定要求;一是保温性好,二是具备增温条件,地栽黑木耳的经济效益首先是靠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靠规模,假如有一间培养室,一次能养菌一万袋,就做一万袋,生产的数量少,相对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果选择晚、中、早熟品种就可以生产三万袋。即12月中旬之前先生产一万袋晚熟品种,2月初之前再生产一万袋中熟品种,把长满菌丝的晚、中熟种菌袋装在编织袋里、堆在室内保管就可以,最适宜温度0°-10℃,如果没有地方放,可放在室外,苫好就可以,最后再生产一万袋早熟品种,这三个品种虽然生产菌袋时间不同,但都可以4月份划口,并能同时出耳,比一万袋规模有三倍的经济效益。
早春季节,黑木耳发菌棚内温度逐渐升高,黑木耳栽培户就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降温,这样管理5~7天后,发现在黑木耳菌袋内产生了黄色或红色水珠,最后红色水珠变成绿色水珠,这样的黑木耳菌袋就因为污染杂菌而报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黑木耳菌袋产生红、黄水的原因
1、由于通风降温措施不当,使发菌棚内产生温差和光照,使黑木耳菌袋产生水珠。由于黑木耳菌袋内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即超过60%,再加上发菌棚内温度超过22℃以上,昼夜温差超过5℃以上,培养料内的水分被冷凝到菌袋表面形成白色水珠。白色水珠受到光线照射,黑木耳菌丝开始产生黑色素,将白色水珠逐渐变成黄色或红色水珠。
2、由于消毒和接种方法不当,大量杂菌在接种时进入菌袋内,使黄色水珠变成绿色水珠而污染杂菌。黑木耳栽培户在接种前不采用来苏儿或多菌灵进行喷雾消毒,只采用烟雾剂熏蒸消毒,导致接种室(箱)湿度小,灰尘(也就是杂菌)量大,熏蒸消毒只将一少部分老弱病残的杂菌杀死,而90%的杂菌没有死亡。当烟雾剂浓度大时,杂菌孢子气孔关闭,烟雾剂对杂菌不起作用。接种人员只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接种工具,酒精浓度达不到70%~75%,消毒效果差,有的黑木耳栽培户甚至用手直接拿菌种接种。大量杂菌随着接种进入菌袋内,但杂菌萌发需要水分,而含水量低或没有水珠时杂菌不萌发,也不生长,再加上现在黑木耳栽培户接种量大(原来1袋菌种接种60袋,现在1袋菌种只接种20~30袋),黑木耳菌种就迅速占领接种面,所以,接种后黑木耳菌袋不污染杂菌。发菌后期,当菌袋内的黑木耳菌丝老化,菌丝抗杂性下降。当黑木耳菌袋表面产生水珠时,杂菌孢子(也就是绿色木霉)就在水珠内开始吸水、萌发、生长,所以,红色水珠就逐渐变成了绿色水珠,导致黑木耳菌袋被杂菌感染。
预防产生红、黄色水的方法
1、如果黑木耳菌袋没有产生水珠,一定不要打开门窗通风,防止昼夜温差产生水珠。当菌袋长满菌丝后,在发菌棚上方安装排风扇,昼夜排风,既缩小昼夜温差,降低温度,又可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温度控制在18℃~20℃之间,温差控制在5℃以内。已经产生黄色水珠的菌袋要加强通风,每天通风12小时以上,温度降至15℃以下。
2、发菌棚内要遮光,一旦有光线,就可使白色水珠变成黄色或红色水珠,最后变成绿色水珠感染杂菌。
木腐性和适应性驯化培养
黑木耳是一种典型的木腐生菌,在自然界中生长在各种枯木上,人工段木栽培也是在死亡的木段上。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泌出一种酶,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半维纤素等,转化为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代料栽培中,凡能提供上述营养的物质都能种植,如木屑、棉籽壳、作物秸秆、玉米芯、甘蔗渣等,但不同培养基对黑木耳有一定选择性。如把长时间在段木上栽培的菌株使用在稻草培养基上,必须经过适应性驯化培养,才能在栽培时表现出优良种性。所以,进行代料栽培的菌株,应经过驯化试种证实是优良菌种后,才能大面积推广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