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轧机轴承在轧机上的配置型式与现在不同,当时主要采用两套调心滚子轴承并列安装于同一辊颈上。这种配置型式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条件,轧制速度可达600rpm。但随着速度的提高,其缺点越发突出:轴承寿命短、消耗量大、成品精度低、辊颈磨损严重、轧辊轴向窜动大等。
为了保证扎件可以进行升降并将其喂入到轧辊中去,需要对其设置升降台,三辊的轧机主要采用的是交流感应的电动机,利用将飞轮减速器带动来进行传动,因此有效的降低了电动机的容量要求,其在中辊的直径上也比较小,有效的降低了整个轧制的压力,中辊则会受到上下辊的支持,因此在刚性上会增加,最主要的是中辊是比较容易进行更换的,维修也很方便,比较容易就可以实现辊型的控制,保证产品在厚度的精度上提升,其缺点则是,因为不可以实现变速,而中辊的直径又比较小,因此其在咬入的能力上降低很多,主要还是三辊轧机在结构上比较复杂,整个维修量也比较大。
正常情况下,选用光电对活套的长度进行控制,如果选用了下出套活套方式时,还可以同时采用电感的原理和电容的原理,来对活套的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中轧机组和精轧机组之间会设有飞剪,主要是对事故和切头进行剪切,为了保证不同机组在生产上的能力均衡,以及产品在加工精度上的保证等,一般精轧机组都会选用比较大的延伸,或者是较低速以及多槽的轧制,但是精轧机组基本都是采用了较小的延伸,以及较高速的转速和单槽的多路轧制方式。轧机在很多的科技生产中,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应用,而且其发展也是非常良好的,这样会更加便于日后的轧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