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间隙和挡圈
O形密封圈用于动密封时,往复运动的活塞与缸壁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隙,其大小与介质的工作压力和O形圈材料的硬度有关。
为了避免发生“挤出”现象,设计原则是:密封介质的压力越大,设计时应保证工作点在大的密封压力以下。正确选择脚镣硬度及沟槽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O形圈的挤出破坏。防止挤出破坏的另一个措施是采用保护挡圈。安有挡圈的O形圈在个高压作用下,首先向挡圈靠拢。随着压力的增加,O形圈与挡圈互相挤压。
由于它们都是弹性体,二者同时发生变形,并向上下扩展,以避免发生挤出现象。动密封用O形圈,当工作压力高于10MPa时,如单向受压,就在O形圈受压方向的对侧设置一个挡圈;如双向受压,则应在O形圈两侧各放一个挡圈;而对于静密封,压力超过32MPa时,也应该使用挡圈。
密封圈的密封机理
(1)初始密封阶段。在理论上,如果连接件的两个密封面完全光滑、平行,它们可以依靠紧固件夹持在一起,无需密封圈而达到密封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中,除研磨表面等高精度配合面,一般零件的密封面总是存在表面粗糙度,也不是平整的,为了弥补密封表面的缺陷,才需要在两密封面之间安装密封圈。显然,实现初始密封的基本要求是密封圈与密封面之间产生足够的压力(通常称为密封圈预紧力),并利用密封圈材料受压缩后发生的弹性或弹塑性变形填塞密封面的缺陷,以阻断介质发生界面泄漏的通道。
(2)工作密封阶段。密封装置工作时,由于介质压力的作用和螺栓的刚度,密封面将被迫发生分离,此时要求密封圈能产生足够的弹性变形,以弥补密封面的位移,并保持密封所需要的密封压力。此外,密封圈还要能补偿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密封压力的松弛、零件不均匀热变形等现象,保持足够的密封能力。
密封圈的性能要求
(1)抗拉强度
尽管密封圈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承受压缩应力,但也必须具有基本的抗拉强度。这不仅是构成材料的需要,也是密封结构发生吹出现象时保证不引起撕裂的需要。抗拉强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各种橡胶粘接纤维增强板材制成的非金属密封圈,由于其横向抗拉强度和纵向抗拉强度常常是不相同的,而且前者比后者低,所以抗拉强度总是指横向的。而对于其他半金属密封圈和金属密封圈,由于它们的抗拉强度比非金属板材高得多,因此在密封结构设计时不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
(2)压溃强度
密封圈压缩应力越大,密封效果越好。但是密封圈应力太大时,密封圈将会发生碎裂。密封圈发生压溃的极限载荷,称为密封圈的压境强度。压溃强度与工作温度和密封圈厚度有关,如1.5mm厚的石棉橡胶板在室温下的压境强度为110MPa,而3mm厚的石棉橡胶板仅为60MPa;同样的密封圈300℃时的压溃强度分别为72MPa和38MPa。不同构造材料和形式的密封圈的压溃强度自然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