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打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打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学习和训练散打,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打又是一项对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坚持散打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散打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初学散打,要忍受拉韧带的痛苦;攻防练习,要承受击打和抗击打的皮肉之苦;进行实战,要克服胆怯、犹豫、紧张、鲁莽等不良心理反应。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通过长期的散打训练,可以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灵活等精神,进而形成成熟、稳健、积极向上的品质。
中国散打不同于西洋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使用腿击、肘撞、膝顶的泰拳和不能用踢打,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打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踢拳等。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或“历史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