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提高运行速度可以提高升降立体车库的效率,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移动部件的寿命将减少。因此,我们考虑车辆的访问顺序决策控制的研究,提高车库的整体效率和利用率,减少车辆的访问时间。
升降立体车库操作中常见的访问策略包括:存车优先策略、取车优先策略、停车优先与原地待命策略;
停车优先策略也就是存车优先策略是载荷板存取车辆完成后,在升降立体车库的底层就空出一个车位了
取车优先策略是当车辆在载车板存车完成后,在升降立体车库的底部的空出了有较大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快速的取车
原地待命策略是当车库载车板在完成任务后的停在原地,等待下一个操作。
伴随车辆增多的同时,“停车难”是如今社会越来越突出的矛盾。随着加快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智能交通的建设在提速。立体停车库建设被提上日程。
据报告显示,2013年深圳IT产品产值12430亿,同比增长9.3%,相当于全国电子新型制造业的1/10左右,这个产品产值的规模也占了深圳市所 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8.7%,2013年IT产品增加值3160亿元,同比增长12.8%,相当于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去年深圳IT产品 出口额占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19.2%。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表示,深圳在为智能交通建设努力。
没错,私家车的增 多,让每个城市都在为停车难发愁。由于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 三四十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10年的历程。由于很多城 市新建小区和商业中心,为了解决地面停车位占地面积大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纷纷发展立体机械停车设备,立体车库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 已逐渐被广大用户接受。
李庆祝从事立体车库行业多年,基于眼下车库紧张的局面,对于立体车库未来的发展,他很有信心。据他介绍: “在停车和取车方面,立体停车场也不会比传统停车场弱。存车时,驾驶员需首先在操作器上通过刷卡或者手动输入车位号,待系统将车辆所对应的车位运动至地面 时,倒车进入载车板,拉好手刹、收好倒车镜即可。取车时,先在操作器上通过刷卡或者手动输入车位号,待系统将车辆所对应的车位运动至地面时,驾驶员进入, 将车辆开走即可。一般来说,车主们在立体停车场存一辆车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分钟。”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 量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与此同时,汽车数量的增长与停车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一车一基本车位,15辆车一公共停车位”的国 际惯例,我国城市停车位缺口普遍达到5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寸土寸金已经成为不争事实,为了节约土地,写字楼及配套的立体车库不 断建立,并成为未来建设写字楼、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小区解决停车难题的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指出,“停车难”现象同样蕴藏着巨大商机,如果条件合适,一个富有活力的“停车经济”将随之产生。
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的迅猛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即将催生蕴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停车经济”。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产业已成为年产值 数十亿美元的大产业。在香港,一个停车位的售价比一辆高级轿车还要贵,如汇景花园的一个停车位售价高达60万港元;美国的停车产业每年大约收益260亿美 元,提供约100万个就业机会。
由于看好“停车经济”所蕴藏的市场商机,国内一些商家已开始抢滩。目前,立体车库建设在国内遍地开花,特别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地。
李庆祝指出,作为现代大都市的标志,立体建筑和立体交通都有了显著发展,立体车库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保持较快 增长,停车位紧缺形势仍将持续。“停车经济”蕴藏巨大商机,在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等车辆停放密集区均可投资建设立体车库,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2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10578万辆,每年新增机动车2000多万辆。数量如此众多的机动车停放,对城市的交通和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而停车难问题的出现,也给停车场建设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路内、外公共停车泊位共计仅约2.5万个,由此可见,合肥市停车位供需差约3.9万个,传统的平面停车远远达不到市场对车位的需求。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合肥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为42.9万辆(不含摩托车)。若按公共停车泊位按机动车保有量的15%计,市区公共停车需求约为6.4万个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