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发酵结束的直观判断
一看原料,当漂浮于发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发酵液由浑浊变青,而且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窜动时,就说明整个发酵过程已完毕,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了。
二看颜色,就是看发酵液的颜色变化。从投料起至发酵开始冒小泡时的这段时期发酵液是清亮、透明的。从发酵开始至发酵结束这段时期,发酵液由清亮、透明变为米汤色。从发酵结束至酯化时期,发酵液由米汤色变清,最后变成暗淡的淡茶色。
实践证明,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长多少时间才能算适当呢?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时,再延长一二天即为适当。从颜色上看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由清变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进行蒸馏。为什么要延长一二天发酵时间呢?因为酒的芳香物质,是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经生化反应而成为芳香物质。这个生化反应过程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酯化时间。
此方法适应于其它淀粉质原料如玉米、高梁、木薯、地瓜等生料发酵。
中国酿酒古六法
中国酿酒技艺,礼记中记有一套较完整的酿酒经验,说: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蘗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1、准备好质量好的酿酒原料高梁、稻子,
2、生产好酒曲,
3、原料的浸泡和蒸煮要清洁,
4、酿造的水要适用,
5、所用的器具要完好,
6、火侯要适当。
这六点,是酿酒技术的六个关键问题,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古六法」,它对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白酒酿造中,山西汾酒的「酿酒七条秘诀」实际也是古六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七条是:①人必得其精, ②水必得其甘,③曲必得其时,④高梁必得其实,⑤器具必得其洁,⑥缸必得其湿,⑦火必得其缓。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古六法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工艺操作要点和生产规程。
4、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把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搅拌上来,使之都能接触到酒曲从而同步地得到完全彻底的发酵。按理、原料在发酵时,尤其是在发酵进入旺盛期时,容器内的所有原料都好像似在煮烯粥那样翻滚,就等于是在自然搅拌了。数量少时可“自动”搅拌,但投入原料多,由于原料本身的自重而堆积容器底部。堆积于容器底部的原料即难以接触到酒曲。就需要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予以搅拌。在整个发酵期间,搅拌的次数在3-5次即可,即投料时充分搅拌一次,发酵旺盛时充分搅拌一次,原料漂浮于液面时再充分搅拌一次基本可以了。当然在发酵液由浑浊变清和由清变为淡茶色时再拌一次也可以。如上所述在搅拌时,一定要将容器底部的原料搅拌上来。
5、厌氧发酵
所谓厌氧,就是将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装入发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没有或缺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尤其是在发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别注意厌氧发酵。因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不需要游离氧参加。如果在发酵中有氧气参加,酵母菌则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将糖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菌体使酒精的产量大为减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醋酸,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话,就一定要在无氧条件下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