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的榫卯结构
红木家具大部分继承了明清家具的传统工艺,全凭榫卯就把各种部件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件精美家具。榫卯设计之科学,加之工艺之精湛,榫卯结合之严密,令人惊叹之不已。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现代红木家具的生产除个别的地方(如雕刻、镶嵌)外,几乎全部采用专门机械生产;再加上操作者都经过培训,匠师们能熟练掌握机床,开出的榫卯更精确,家具部件组装在一起更严丝合缝,这使的家具更加好看、牢固、耐用。 匠师们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各样的榫卯来,除了他们本人高超的技艺外,其用材的质量也非常重要。红木包括8类木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木材结构细(平均管孔弦向直径≤20um)、质量重(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0.76g/cm3)、劲度、硬度高等特性。没有这样高质量的木材难以生产出高级家具;否则,即使生产出来,因为木材强度不够,榫卯结合不可能牢固,家具也不可能成为经久耐用的传世精品。对于红木家具来说,榫卯结构加工如何判断红木家具质量问题的关键之一。 红木家具榫卯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为几十种,同一榫卯结构不同的人有时称谓也不同,要想搞明白需要专门研究。为了同一,这里根据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讲的具代表性的介绍几例,使读者有一大概了解。
1.龙凤榫加穿带
作桌面、案面和柜门等,需要较宽的木板,当一块木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三块甚至三块以上木板拼起来时,就可采用“龙凤榫加穿带”的方法。 为了使木板结合牢固,不易翘裂,就在一块木板的长边断面上刨出上大下小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拼板长边开出对应的木槽,把两块板拼在一起,这样的榫卯就叫“龙凤榫”。这样,不但加宽板面,同时也防止拼板横向拉开和上下翘错。 如果两块木板刚好够宽,再做榫舌不够宽时,也可以在两块木板上都开槽,中间嵌一根木条作榫舌。 拼版做好后,在横贯拼板的背面,开一上大下小的槽口,称为“带口”,作一根与“ 带口”形状大小相反的梯形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做成一端稍窄,一端略宽,安装时,由长榫宽处推向窄处。穿带两端出头留作榫子。穿带数量视拼板宽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一条为宜。 在拼板四周刨出的榫舌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内。
2.攒边打槽装板
四根木框,两根长而出榫的称‘“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称“抹头”。在木框内打好槽,将木板“边簧”放入槽内。穿带出头的部分插入大边榫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做“攒边打槽装板”。 此做法能使小料变大料,特别是具有花纹的木材部分露在外面,而横断面都不在视线内,所以攒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又科学合理的方法。 3.燕尾榫 用做抽屉的立墙是两块木板直角相交。为了防止直角拉开,榫多做成半个银锭形,这就是家具中称的“燕尾榫”。燕尾榫有下面几种制作方法。
(1) 两面都可见的名榫,此种方法在普通家具中常见。
(2) 正面不露榫,侧面露榫,称为“半隐燕尾榫”。
(3) 正面和侧面都不露榫,称“闷榫”或“暗榫”,或称“全隐燕尾榫”。高级家具 多采用这种做法,其优点是不破坏构件表面,外面整洁、好看,增加装饰效果。如4~5cm厚三块木料做的坑条或条几即有此种做法。缺点是对工艺技术要求 较高,且坚固性差。
4.楔钉榫
圆椅的月牙扶手,圆桌面、香几面的边框及托泥等多用楔钉榫,它是弧形材或弯材的 一种连接方法。 楔钉榫是两片榫头合掌搭接,在榫片端头各做出小舌及凹槽,在小舌入槽后两片榫 就紧紧贴在一起,使它们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接口中部凿一方孔,将一个断面为方形,头稍细、尾略粗的楔钉穿入方孔,钉牢。这样两片榫头就不能拉开,而把两个弧形材连在一起了。楔钉榫通常有两种做法。
5.抱肩榫
抱肩榫广泛用于有束腰的各种家具上,是腿足、牙条、束腰和面子的结合。在腿的上端留一长一短两个榫,长榫插入“大边”的榫眼上,短榫插在“抹头”的榫眼上。在束腰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出一个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子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子相合。有的在斜肩上还留有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钩,与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这样做可使腿足和牙子结合的更紧密。 至于束腰,有的是和牙子一起连做,有的分做,前者较为合理。
6.霸王枨
霸王枨结构常用在桌子上,目的是加强桌面承重的能力。其做法是用斜枨上端托着桌面上的穿带,用销钉固定;枨子下端用的 是“钩挂垫榫”,把榫子削成半个银锭形,榫头向上勾,而腿上的榫眼是下面大上面小,银锭形榫由下面开口较大出插入,向上一提,便被上部开口较小的 榫眼扣住,下面空隙再塞木楔。枨子就被卡住,拔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