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项目多,且内容丰富,相互之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关系,它们或因某一标准而成为同类,或因另一标准而分属不同类型。
湖北精微教育评价系统将为广大中小学提供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维立体”的评测大数据,让互联网+、云计算集中优势,精准有效地为中国教育管理测评服务。该评测系统采用分级分解的方法,系统阐明了学校、教师、学生标的选项指标,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评测体系。
其中: 学校评价测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观测要素级评价标准116个,三级观测要素分解624个。
教育评价发展
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强调以量化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测量。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片面。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到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泰勒(Tyler,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并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education evaluation)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教育评价学就是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一般人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M.)、斯塔克(Stake,R.E.)和开洛洛(Kellogg,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作出巨大的贡献。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这一时期在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总之,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