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焊的6个阶段
1.初始摩擦阶段
由于摩擦焊接表面总是凹凸不平,加之存在有氧化膜、锈、油、灰尘以及吸附的气体等,所以,显示出的摩擦因数很小,随着接触后摩擦压力的逐渐增加,摩擦加热功率也逐渐增加。
在不稳定摩擦阶段,凹凸不平互相压入的表面迅速产生塑性变形和机械挖掘现象,表面不平会引起振动,空气也可能进入摩擦表面。
2.不稳定摩擦阶段
摩擦破坏了待焊面的原始状态,未受污染的材质相接触,真实的接触面积增大,材质的塑性、韧性有较大提高、摩擦因数增大、摩擦加热功率提高、达到峰值后,又由于界面区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塑性增大和强度下降,加热功率又迅速降低。在这个阶段,摩擦变形量开始增大,并以飞边的形式出现。
在不稳定摩擦阶段,机械挖掘现象减小,振动减小,表面逐渐平整,出现高温塑性状态金属颗粒的“粘结”现象,而粘结在一起的金属又受扭力矩而剪断,并相互过渡。接触良好的塑性金属封闭了摩擦表面,使之与空气隔绝。
3.稳定摩擦阶段
在这个阶段,材料的粘结现象减少,分子作用现象增强,摩擦因数很小,摩擦加热功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变形层在力的作用下,不断从摩擦表面挤出,摩擦变形量不断增大,飞边也增大,与此同时,又被附近高温区的材料所补充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停车阶段
这个阶段,伴随工件间相对运动的减慢和停止,摩擦扭矩增大,界面附近的高温材料被大量挤出,变形量亦随之增大,具有顶锻的特点,为了得到牢固的结合,停车时间要严格控制。
5.纯顶锻阶段
是指从工件停止相对运动到顶锻力上升到顶峰值所对应的阶段。顶锻力、顶锻速度和顶锻变形量对焊接质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6.顶锻维持阶段
是指顶锻力达到较大值到压力开始撤除所对应的阶段。
从停车阶段开始到顶锻维持阶段结束,变形层和高温区的部分金属被不断的挤出,焊缝金属产生变形、扩散以及再结晶,最终形成了结合牢固的接头。
搅拌头肩部的形状和材质对搅拌摩擦焊的影响
如图1-3所示,搅拌头的肩部不是平面状,而是稍带凹面的形状,凹的程度应通过实践来确定。这种肩部形状在旋转摩檫时,会促进其正下方母材表面金属的塑性流动,增强混合搅拌效果。图1-3 搅拌头的肩部形状 因为搅拌头的肩部是产热之处,可采用热传导率低的二氧化锆作为肩部材料;而有的搅拌头为整体钢制。它与采用通常一体型全钢制搅拌头相比,向搅拌头传导的热减少,即减少了热损失;而且在相同条件下也不会增加FSW热影响区的宽度。在FSW高速焊时,肩部的发热量增加了30-70%。只有当肩部材质为二氧化锆时,向搅拌头侧的热传导会得到有效的抑制,该搅拌头才适用于高速FSW焊接。
普通型连续驱动摩擦焊机概述
1.组成及要求
普通型连续驱动摩擦焊机主要由主轴系统、加压系统、机身、夹头、检测与控制系统以及辅助装置等六部分组成。
a.主轴系统
主要由主轴电动机、传动带、离合器、制动器、轴承和主轴等组成,主轴系统传送焊接所需的功率,承受摩擦扭矩。
b.加压系统
主要包括加压机构和受力机构。加压机构的核心是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分为夹紧油路、滑台快进油路、滑台工进油路、顶锻保压油路以及滑台快退油路等五个部分。
加紧油路主要通过对离合器的压紧与松开完成主轴的起动、制动以及工件的夹紧、松开等任务。当工件装夹完成之后,滑台快进;为了避免两工件发生撞击,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油路切换,滑台由快进转变为工进;工件摩擦时,提供摩擦压力;顶锻回路用以调节顶锻力和顶锻速度的大小;当顶锻保压结束后,又通过油路切换实现滑台快退,达到原位后停止运动,一个循环结束。
受力机构的作用是平衡轴向力(摩擦压力、顶锻力)和摩擦扭矩以及防止焊机变形,保持主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同轴度。轴向力的平衡可采用单拉杆或双拉杆结构,即以工件为中心、在机身中心位置设置单拉杆或以工件为中心、对称设置双拉杆;扭矩的平衡常用装在机身上的导轨来实现。
c.机身
机身一般为卧式,少数为立式。为防止变形和振动,它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主轴箱、导轨、拉杆、夹头都装在机身上。
d.夹头
夹头分为旋转和移动(固定)两种。旋转夹头又有自定心弹簧夹头和三爪夹头之分,弹簧夹头适宜于直径变化不大的工件,三爪夹头适宜于直径变化较大的工件。移动夹头大多为液夹台虎钳,其中简单型的则适于直径变化不大的工件,自动定心型的则适宜于直径变化较大的工件。为了使夹持牢靠,不出现打滑旋转、后退、振动等,夹头与工件的接触部分硬度要高、耐磨性要好。
e.检测与控制系统
参数检测主要涉及时间(摩擦时间、制动时间、顶锻上升时间、顶锻维持时间)、加热功率、压力(摩擦压力——含一次压力和二次压力、顶锻力)、变形量、扭矩、转速、温度、特别信号(如摩擦开始时刻、功率峰值以及所对应的时刻)等。
控制系统包括程序控制和焊接参数控制。程序控制用来完成上料、夹紧、滑台快进、滑台工进、主轴旋转、摩擦加热、离合器松开、制动顶锻保证、切除飞边、滑台后退、工件退出等顺序动作及其连锁保护等,焊接参数控制则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诸如时间控制、功率峰值控制、变形量控制、温度控制、变参数复合控制等。
f.辅助装置
主要包括自动送料、卸料、以及自动切除飞边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