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003期
一、单项选择题
1.“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提出来的?( )
A.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马斯洛认为( )驱动人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爱护、关注、鼓励等行为。
A.安全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认知需要
3.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 )下进行的。
A.个体的自我监督
B.教师的指导
C.家长的指导
D.学校的配合
4.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 )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5.( )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的常用方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6.初中生除了有思维的深刻性,还具有了( )。
A.独创性和广阔性
B.敏捷性和灵活性
C.广阔性和敏捷性
D.独创性和批判性
7.一般而言,应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8.1980年2月12日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方面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9.李小明同学今天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想不起来。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 )。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压抑(动机)理论
D.提取失败理论
10.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11.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称为( )。
A.教师控制点
B.教学反思
C.教学效能感
D.教学操作能力
12.在学制改革实验中,五四制实验的理论根据之一是:小学( )年制,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效益。
A.四
B.五
C.六
D.七
1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应是( )的心理冲突。
A.婴儿期
B.幼儿前期
C.幼儿后期
D.学龄期
14.观察法是学校教育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以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对象的活动为标准,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
A.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B.开放式观察与封闭式观察
C.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D.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15.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学科课程
D.外围课程
1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各方面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控制,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从而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地发展的教育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C.通过集体教育的原则
D.正面说服教育原则
17.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A.测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18.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道德是教师的自我立法
B.个别不良的教师道德形象不会妨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C.目前,我国的教师道德面貌总的来说是好的
D.因教师道德建设在某些地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与教师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还不相称
19.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B.确定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C.班级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D.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20.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二、填空题
21.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__________,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22.教师资格证书的适用的地域范围是__________。
23.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_________。
24.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__________。
25.课堂交往障碍包括:__________、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
26.提出假设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环境和__________。
2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__________提出的。
29.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解释,“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谓之__________。
30.__________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三、名词解释
31.师生关系
32.榜样示范法
33.学习策略
34.并列结合学习
35.教育者
36.读书指导法
37.注意的广度
38.无意注意
四、论述题
39.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点提出来的。
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马斯洛认为,爱与归属的需要,它驱动人寻求他人和社会的接纳、爱护、关注、欣赏、支持、鼓励等行为。
3.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略。
4.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真正的创造是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其中,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6.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初中生思维的深刻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另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还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
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引导学生把成败归因于可控的、不稳定的、内部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动机强弱、知识是否牢固掌握等。
8.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新中国颁布最早的教育法律。
9.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他认为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记忆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为地压抑到潜意识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10.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1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五四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现在正在实行的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在北师大附小进行的实验。1989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推进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之后,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很多地区。
1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①婴儿期(0~1.5岁),信任对不信任;②幼儿前期(2~3岁),自主对羞怯;③幼儿后期(4~5岁),主动对内疚;④学龄期(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⑤青春初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青年晚期,亲密对孤独;⑦成年期,创造性对自我专注;⑧晚年期,完善对绝望。
14.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1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17.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其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映真实自然。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1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当前,个别不良的教师道德形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1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0.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维纳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好坏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
二、填空题
21.情感体验
22.在全国范围适用
23.生理适宜原则
24.未成年公民
25.课堂语言障碍,角色地位障碍,交往机能障碍,课堂结构障碍
26.算法式,启发式
27.个体主观能动性
28.巴班斯基
29.愤
30.泰勒
三、名词解释
3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3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以榜样的人格力量、非凡成就等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追赶的愿望。
3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4.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5.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36.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37.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38.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论述题
39.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
(1)思维品质的特性是: ①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思维具有独立性(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独创性)是指既能不受他人暗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不一意孤行、不同执己见、不唯我是从,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地发现、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既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吸取别人的长处、优点和思想的精华,摒弃别人的短处、缺点和思想的糟粕,又善于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③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
④思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