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077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是为了不做后进生或留级生,免受教师批评指责;或为了取得好评,给班级或团组织争荣誉而努力学习。这属于学习动机类型中的( )
A.学习动机不明确
B.学习知识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C.学习为了个人前途
D.学习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
2.人的技能也被称为( )
A.天才
B.能力
C.才能
D.熟练
3.班主任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 )
A.与家长的关系
B.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C.与校长的关系
D.与学生的关系
4.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6.教师道德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有重大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
A.高尚性
B.奉献性
C.全局性
D.导向性
7.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下列不属于教师专业的特征的是( )
A.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B.较高的职业道德
C.经过较长的专业训练
D.师范院校毕业
10.把一系列有关信息组成特定序列,通过学习并下意识地吸收,激发内在潜力,促成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方法是( )
A.行为惩罚法
B.心理暗示法
C.谈话法
D.激励法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初中阶段设置(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学科课程
1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
A.知识的感知
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运用
13.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过程特点的是( )
A.互动性
B.间接性
C.发展性
D.启发性
15.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
B.老鼠打洞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6.综合课程的优点有( )
A.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B.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C.可以避免学科本身距离生活过远,又可以避免单凭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来组织课程
D.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
17.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 )
A.不能团结同事的,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18.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 )
A.教师的领导方式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C.班级的规模
D.教师的情绪状态
19.班杜拉认为强化分为(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间接强化
20.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填空题
21.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__________、 __________ 、教学环境等要素。
22.教育是一种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的活动。
23.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__________,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__________。
25.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_______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性。
26.感受性是指人对__________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应的__________形式。
27.智商是指一个人__________与 __________ 之间的比值。
28.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29.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__________、原型操作和 __________ 。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 __________ 的权利。
31.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之间是一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
四、判断题
32.课程资源不包括学生。( )
33.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
34.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
35.教育学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36.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
3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8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
38.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
39.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
4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 )
41.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学生发现的程度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
五、名词解释
42.信度
43.负迁移
44.课程标准
45.社会抑制
六、简答题
46.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47.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8.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49.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50.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有哪些?
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5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问题: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