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怎样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十二)-烨烁五金
话说回来,比起只适应粒食的匕、勺,箸在进食用具中功能最全。在人们手指的巧妙配合下,箸可作用于除汤、粥、羹之外的所有熟食品,对块食、粒食也非常顺手。因此,在宋代以后,箸逐渐取代了匕、勺,独占了中国人的餐桌。
这在《水浒传》里就看得出来,这本书虽然说的是北宋的事情,但作者施耐庵实际生活在元末明初,在他的笔下,吴用去说服阮氏三雄劫取生辰纲时,四个人吃饭就是“铺下四双箸,放了四盘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饭桌之上已经不见了勺子的位置,与今天并无什么区别了。
筷子怎样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三)-烨烁五金
换句话说,早在商代末代君主纣王用象的牙做筷子之前,已经有了其他材质的筷子。中国人开始使用“箸”的时间自然更早。
传说“箸”是大禹发明的。当时洪水泛滥,威胁人民居住与生命的安全,治理水患,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件大事。大禹治水非常认真,全力投人,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堵为疏,平治了水患,取得成效,从此人们生活不再遭受无法抗拒的水患灾害。
筷子怎样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十四)-烨烁五金
哪里先把“箸”叫成“筷子”?
答案是明代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今苏南及上海)。
筷子的说法,其实出于避讳。讲究避讳一直是吴地民间文化的一个特色,直到今天,上海话仍然把“鹅”说成是“白乌龟”,以避“杀鹅(我)”之讳。
明代更是如此,陆容在《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 江南水乡的船家忌讳“住”,因而忌讳与之谐音的“箸”。故反其道而用之,将“箸”唤作“快”,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