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这样一句话叫:'南有小花园,北有内联升'。如今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最初以为皇宫生产各式朝靴起家的北京内联升鞋店顾客盈门,买卖依然红火。
清朝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创建的内联升鞋店,已近150岁了,其间经历了百余年的商海沉浮,1900年还曾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可以说它的命运是近代中国民族手工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皮靴与其他鞋子一样,其设计也随着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资源在变化。野兽也经常为制靴者提供灵感,当生活在北极圈以上的因纽特人注意到,北极熊皮即使在严寒的气候下也不会冻结时,他们就用巨熊皮和熊掌制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驯鹿和长胡须的海豹的皮革则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制冬用皮靴的材料。为了制作的防水皮靴,萨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带手的一面翻在外面。
真正意义上的皮鞋产生的相当久远,早在4500年前,批皮靴是鹿皮靴,人们在穿着时还得另外缠上绑腿挡风御寒,保护腿脚不被荆棘划破。但到后来,绑腿就连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这种皮靴在北亚大量发现,那儿的气候十分恶劣。导师认为,早期皮靴中有许多被携带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区,被因纽特人和美国土著部落加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