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的一部分。这种方法是有名眼针专家彭静山、弟子田维柱发展的,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适应症广的特点,特别对脑卒中偏瘫及各种疼痛证效果神奇。
谈到针灸推拿,观眼诊病的原理,田维柱介绍,人是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阴阳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可以从内见外,也可以从外见内。眼之所以能够诊病,就在于它与脏腑经络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五脏信息通过经络反映于眼,观眼就可获得整体信息,因而眼可堪称整体的“微诊系统”。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或局部表现,可以了解机体内部脏器的情况,掌握人体阴阳的失调及脏腑、气血、经脉的病变。这些认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即观察事物外在表象,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通过事物局部的细微变化来推测事物整体变化的发展规律。
古代“上工治未病”提出了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田维柱指出,观眼诊病的特殊意义,正在于“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即高明的医生应从观察眼睛来诊断和预测疾病,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医疗的目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临床诊断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普遍存在设备造价高、检查费用贵、操作复杂等问题,而观眼诊病却具备简、便、验、廉、捷等优点。仅用肉眼观察病人的白睛上出现的脉络颜色、形状变化,就可获取诊断信息,再综合其他四诊资料,便可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的预后。
如今,观眼诊断的疾病越来越多,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病,不仅诊断迅速,可以检查全身健康,还可以预测疾病。据统计,头疼达84%,眩晕达94.8%,痹证达90.5%,不孕达92.8%,郁证达97.1%,胃痛达84.8%等。同时,观眼还可以知道患者将要得什么病。
针灸手法——针刺手法四要素
早在1973年,石学敏院士就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通过对古医籍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根据针刺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规范操作,并通过进行血流动力学等多项基础实验研究,最终确定并科学界定出针刺方向、深度、所采用手法施术时间及一次操作持续有效作用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
基于“针刺手法四大要素”理论,选择临床已经证明有效的成熟调治模式,针刺凤池穴调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探讨“针刺手法四大要素”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规律,初步明确了针刺手法调治的量效关系。目前,该研究已从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神经内分泌等途径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大量成果。最终有望系统地揭示经穴效应及针刺量效规律与基本作用原理,以更好地提高针灸临床效果。
针刺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2、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不宜用针。
3、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4、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5、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