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关节疼痛:中医称为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行痹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可伴恶寒、发热;痛痹筋肉关节酸痛显著,遇寒加重,痛有定处,伴局部肿胀;著痹关节酸痛,痛有定处,沉重无力,易受阴雨潮湿气候影响,伴纳呆。治则为调益血气、通经活络、通利关节。取穴中脘、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府、阿是、鹤顶、阳陵泉、阴陵泉,均用毫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医疗1次,可加用灸法。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的病症,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胃部炎症、溃疡病等。胃脘部疼痛有隐痛、窜痛、灼痛,多伴有腹胀、嗳气、吞酸和食纳及大便改变。治则顺气和胃、通经止疼。取穴内关、足三里,以毫针刺,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医疗1次。
近现代,随着铸造工艺的不断提高,针灸经穴模型在继承古代针灸铜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出现了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针灸模型。材质上除铜质外,还有铁质、木质、锡质以及近代的石膏、玻璃、塑料等多种材质;在功能方面,将声、电技术以及现代解剖学知识引入模型制作,以不同的形式表现腧穴定位以及经脉循行。尤其是近年来为了学习、使用和携带的方便,针灸穴位模型大多采用塑料材质制造,作为一种身份认同,针灸模型成为针灸从业者的桌摆、中医小型诊疗机构招徕顾客的摆饰,甚至被尊为“健康佛”而相互赠送。
当下,针灸铜人或针灸模型早已从“深宫大院”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漂洋过海,远渡异国他邦。可以这样认为,针灸铜人不仅仅具有医学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针灸铜人已经如同阴阳鱼、仲景雕像一样已经成为中医针灸的文化象征和活态载体,对增强世界范围内中医针灸的凝聚性和认同感,对于中医针灸的发展和传播意义重大而深远。
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推拿之铜人历史
1982年,在河南南阳医圣祠里,出土了一具东汉晚期制作的女形陶人,被称之为“东汉针灸陶人”。该陶人为国家一级保护物品,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四肢已残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数十个小孔。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这些小孔是针灸穴位,排列方式似按经络走行,但目前“东汉针灸陶人”的进一步研究很少,有待深入。
今天,针灸铜人不仅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途径,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传承中医文化的载体,凝聚情感的纽带。
针灸推拿按摩 本文由重庆六合中医康复职业培训学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