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50岁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任潍县县令,因岁饥为民请赈,得罪上级,罢归,回扬州,以卖画为生。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的“怪”并不是标新立异,更多是体现在突破传统,不拘泥于法度,以内心感受作个性化的解读,以有法变无法,无法中创新法,探索新的审美情趣。
郑板桥开始学画的过程很怪异。板桥家中草堂的窗户和当地人家大致无二,窗棂上糊着白纸,既挡风寒,又透日光。家中院内栽有竹子,当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便把摇曳多姿的竹影投射到窗纸上,千变万化,好象是一幅幅天然的、朦胧的墨竹图。还不是太懂事的少年板桥,常常凝神静心观看,并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起来。少年才子郑燮以艺术的灵感,自觉不自觉地师法自然,画着画着,逐渐地“我如竹、竹如我”,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画竹大师就诞生了。惊奇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板桥与任何一个天才一样,善于发现,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天才也好、灵感也罢、悟性也如此,往往只是一闪即逝,关键是如何捕捉,当然也只是在起步时多少发挥一些作用;要有大成就,要成为大家,还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板桥画竹技法,在前人之上,有了质的飞越,并提出了著名的画竹三段式。一线拍行藏品征集15303722191.
郑板桥画竹是以激越的胸怀写其气魄,造就气势,得其气度,他深谙“书画同源”的道理,不仅以墨竹表现性情,更以书的“怪”、“奇”、“变”进行依衬,表达内心感受,与墨竹相对应的画中题字,洒脱劲爽,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字体连绵,刚柔相济,刚处写俊逸,柔处写清隽,字体虽大小不一,歪歪斜斜,却并无造作之态。郑燮写书气脉通畅,以腕力带动笔锋,一笔一画间皆充满韵律,舒缓处写其神,迅疾处得其韵,在整体上形成画风书风相依相称的风貌,气度从容,情韵流畅。一线拍行藏品征集 一伍三零散柒贰贰一玖壹
郑板桥画竹亦讲求抑、扬、顿、挫,有开有合,作品《兰石图》笔法精炼,气象沉稳,有兰有竹,各得其趣;《竹石图》中近景之竹形态纤瘦,用墨厚重,远景之石用墨清淡,意境简约,删繁就简,虚实浅淡,充满层次感;所作《丛竹图》则另辟蹊径,竹竿顶立于咫尺画面,分数组排列,有的直立,有的倾斜,画面散中求动,充满奇趣,洒脱中寓自然,别有一番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