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石,1915年6月12日生于古都北京。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白雪石 云白松青
白雪石(1915-2011)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他的绘画风格。白雪石的作品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白派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白雪石生于北京,久居皇城,见惯了荣辱兴衰,听惯了大曲小调,所以他心明似月,心静如水。这也正如他笔下的漓江山水一般。
一平如境的江面,远近迷离的群山,青翠欲滴的竹林,江湾待渡的渔舟竹筏。。。 欣赏雪石老人的漓江山水,你可以处处感受到这种宁静的田园诗情。他笔下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清纯静美、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
诸如以首都边远山区为素材的太行山水部分;以雄壮长城为主的燕山山水部分;以云、山、峰、泉雄视五岳的黄山山水部分;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为原型的漓江山水系列;雄宏的三峡山水等等。无论是宏篇巨峰抑或是盈尺小幅,皆能有异于古人也别于今人的突出个人风貌,以独有的艺术魁力与审美境界,受到了海内外画界与社会各界的认同。
一、建国初期的积淀与摸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雪石的作品中就透出坚实的传统基础和不凡的笔墨气质,这在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山水人物画《春》、尤其是与老一辈传统画家胡佩衡等人合作的《报喜》等作品中均有表现。白雪石还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画兼擅的全能艺术家,他的人物画与花鸟画都有工笔倾向,尤其对于花草的细致描绘,层次清晰、格法严谨,这成为他山水画创新不可或缺的潜质。
20世纪70年代,“文革”进入后期一直到结束,在主题性作品渐渐退出画坛主流的岁月,白雪石才创作出《侗寨之晨》和《长城脚下幸福渠》等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可是这个时期主题性创作已经步入低潮。这些作品仅仅是白雪石艺术探索的中转站,其中透出的审美品格,成为白雪石的艺术再开新境的契机。
白雪石从70年代初就开始涉猎漓江山水题材,但大多为小幅写生,后来才逐渐定位和聚焦,创作大幅作品。进入80年代,他的新风格进一步明朗成熟,最终自出机杼,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境界。所以说,白雪石的艺术是遇到了桂林山水这个题材,又应合了中国画再度转型这个历史契机,才获得全面的升华。 二、对桂林山水地域风貌特色呈现的探索
白雪石则因势利导,把山峦的横向绵延处理成结构山水的基本骨架,顺势使之横向结构、把传统的竖幅格局转换为横幅。在纵向上增加前后平行的横列,穿插掩映,又利用夸张的空间透视来增加虚实对比,这就使层峦叠嶂在上下拉开了不同的深远空间。再进一步利用水中倒影表现画面的空灵与通透感,这就大大强化了山水的空间层次,形成了一种横向绵延、纵深透视的表现方法。此种构图正好适应表现漓江山水题材,可以说白雪石的艺术处理手法使桂林山水在画面上成功出场。
白雪石发展了乱麻加斧劈皴法以及拖泥带水式的勾写结合笔法,画了许多不规则形状的拳石与窠石,土石掩埋,树石杂沓,寓变化于齐整之中,有形与无形相吞吐,既自然又不凌乱。这就打破了过于整一带来的单调感,进而创造出一种整散断续处理到位、更加自然丰富的山峦形象,把桂林山水的钟灵毓秀与玲珑剔透之美表现出来了。
白雪石山水画在基本风格上还呈现出向传统工细青绿山水画靠近的倾向,这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取向,宋文治也同样在自己的山水画中糅进细密的工笔画法和青绿山水画法,白雪石则表现得更为强烈。他山水画前景中的芭蕉、房屋、船只都是勾写细腻、平涂敷色,房屋如同界画,这也许是他早年工笔花鸟画格法的遗存。
白雪石自幼习画,1932年在中学读书时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拜梁树年等为师学习山水画,一九三三年,经画界友人推荐,即加入了当年北平画坛颇具影响 的绘画团体——“湖社”。1935年,从师诗、书、画、印皆长的著名山水画家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技法,并于次年与梁树年先生及画友郭北峦在中山公园举办 山水、花鸟作品三人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