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批发Y15易切削钢 圆钢 Y15光圆 六角钢 冷拉型材
Y15为,通过提高钢中的硫和锰的含量,形成大量的硫化锰夹杂物,切削时铁屑极易断开,可提高零件表面质量,并能以更快的和更深的进刀量加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低碳易切削钢主要用来制造对强度要求不高,但粗糙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如螺丝、螺杆、、管接头、连接螺栓等。中碳易切削钢Y35可用于强度要求较高,且不易加工的零件,如纺织机、计算机上的零件。低碳易切削钢一般在热轧或冷拉状态下使用,也可;中碳易切削钢一般在热处理后使用。化学成分:
C :0.10-0.18
P:0.05-0.10
Mn :0.80-1.20
Si :≤0.15
S :0.23-0.33
Pb :0.15~0.35
力学性能:
(冷拉)钢材厚度或直径 8~20时:530~755; >20~30时:510~735; >30时:490~685, σb (MPa):(热轧)390~540;
δ5 (%):(热轧)≥22;(冷轧)≥7.0
ψ (%):(热轧)≥36
硬度 :(热轧)≤170HB;(冷拉钢)152~217HB
自60年代起,人们又从另一途径来研究改善钢的切削性,即加入某种脱氧元素,以生成所需要的脱氧产物--有利夹杂,在日本将此称为脱氧调整型易切削钢。前联邦德国于1964年首先提出用钙脱氧的钙易切削钢专利,3年后被日本引入并正式生产,它最适于用TiC的硬质合金刀具,进行,可显著提高生产率,降低工具消耗。在日本已成为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中用量相当大的一种易切削钢。
易切削钢主要用于制作受力较小而对尺寸和光洁度要求严格的仪器仪表、手表零件、汽车、机床和其他各种机器上使用的,对尺寸精度和光洁度要求严格,而对机械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标准件,如齿轮、轴、螺栓、阀门、、销钉、、弹簧座垫及机床丝杠、塑料成型模具、外科和牙科手续用具等。
约在1932年后,人们受到切削性异常优越的铅黄铜的启发,开始研制含铅的易切削钢。因铅有剧毒,当时在冶炼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直到1937年美国研制出含铅易切削钢。1958年,日本引进此种技术并开始研制新的铅易切削钢,到1975年日本公布的含铅易切削钢专利就有25项之多。前苏联是在70年代初才开始生产铅易切削钢。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硫系易切削钢(主要是低碳加工用钢),1975年又审订了易切削钢的新标准GBl91-75。从70年代起,开始试生产钙系和钛系易切削钢。但是对生产中需要特殊防护,以消除公害的含铅、硒或碲的易切削钢,却一直未正式生产。从1977年开始,中国又研究了含稀土易切削钢。
其他元素影响其他元素对钢切削性的影响在易切削钢中除上述元素外,其他元素也对钢的切削性有一定影响:
⑴碳。钢中碳含量的高低与钢材的切削性能有关。碳含量过低,组织中会出现大量,钢的硬度和强度很低,切屑易粘着于刀刃上形成刀瘤,加之切屑是撕裂断落,使切削性下降,加工很高。碳量过高,组织中珠光体量增多,硬度及强度提高,使切削抗力增大,切削性变坏。中碳含量以0.15%~0.25%为宜。
⑵锰。钢中锰与硫形成夹杂,使切屑易于断裂,改善钢的切削性,还能消除或减弱因硫所引起的。因此,在易切削钢中应保证锰含量在0.60%~1.60%之间,并保持适当的Mn/S的比值。
⑶硅和铝。硅和铝都对钢的切削性起有害作用。硅部分固溶于中,提高钢的硬度,使切削加工困难。而且硅在钢中与氧结合形成硬度较高的氧化硅夹杂物,使刀具的磨损增加,使用寿命降低。故易切削钢中硅含量宜低。铝一般作为加入钢中,大部分与氧结合生成细小脆硬的夹杂,增加刀具的磨损。硅和铝加入钢中还会降低钢的氧含量,使硫化物夹杂呈细长条状分布,恶化钢的切削性。
⑷氧和氮。氧在钢中一般是有害的,因为它降低钢的力学性能,但易切削钢中氧含量增高,会使硫化物呈纺锤形分布,改善钢的切削性。氮虽能提高钢的强度,但增加脆性,切削加工时会形成短碎的断屑。钢中含微量氮(≤0.002%)时对切削性和工件表面质量起有利作用,但含量过高时,钢的强化作用增大,对刀具寿命不利。
现货批发Y15易切削钢 圆钢 Y15光圆 六角钢 冷拉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