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共用撬。
背景技术:
lng是液化天然气(liquefiednaturalgas)英文的缩写。lng作为清洁能源,其发展方向符合国际和中国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未来其使用量将不断加大,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好。而lng气化站作为一个接收、储存和分配lng的中转站,也是城镇和燃气企业把lng从生产厂家转往用户的中间调节场所。
目前lng气化站已成为无法使用管输天然气供气城市和企业的主要气源单位或过渡气源单位,也是许多使用管输天然气供气城市的补充气源单位或调峰气源单位。传统的lng气化站常规布置分为生产区(包括卸车、储存、储罐增压、气化、调压等工艺区)和辅助区等规定建筑,站内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均需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的规定。因此造成lng气化站存在建站设施设备固定、占地面积大、建站成本高、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的缺陷,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从而难以推广普及,阻碍了lng中转设施的完善和发展。1383192924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共用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共用撬,包括增压器、第一lng液相管、第二lng液相管、低温气相管和低温放散管,所述增压器的入口与第一lng液相管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增压器的入口与第二lng液相管相连通,所述增压器的出口与低温气相管相连通,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与低温放散管的出口相连通,所述低温放散管与低温气相管相连通,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与低温气相管相连通;
所述第一lng液相管上靠近第一lng液相管入口处设有第一截止阀;
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上靠近第二lng液相管入口处设有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上靠近第二lng液相管出口处设有第五截止阀,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上靠近所述第二截止阀处设有单向控制阀,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与增压器的入口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第六截止阀;
所述低温气相管上靠近低温气相管入口处设有第三截止阀,所述低温气相管上靠近低温气相管出口处设有第四截止阀,所述低温气相管与第二lng液相管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第七截止阀。
优选的,所述增压器为空温式增压器。
优选的,所述单向控制阀为止回阀。
优选的,所述低温放散管上与所述第二lng液相管相连的管道上设有第八截止阀和第一安全阀;所述低温放散管上与所述低温气相管相连的管道的上设有第九截止阀和第二安全阀。
优选的,所述第二lng液相管上安装有第十截止阀和第一压力表;所述低温气相管上设有第十一截止阀和第二压力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通过相关管路工艺的布置,尤其是设置的第六截止阀,同时利用了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不同时进行的这一运行情况,实现了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错开时间共用一台增压器的目的,节省了投资建站的成本,同时在工厂集成了卸车增压、储罐增压以及管道安全系统的撬装工艺设备又能缩短建站施工的时间周期和保证更可靠的质量。
(2)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除了因第六截止阀的设置让厂站实现了卸车和储罐增压共用增压器之外,从储罐增压的储罐供液口工艺上也有优化之处:在常规的lng厂站储罐增压工艺上,一种是利用储罐的出液口做旁通管路出液供给增压器,另一种是在储罐上单独设置专用的储罐增压出液口。第一种工艺的缺点体现在储罐正常供液情况下,给储罐增压时容易导致主出液被增压器分流从而影响后端供气量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生储罐的气相从增压器倒流随着主供液管一起向供气末端流动的情况,导致储罐无法实现增压。而另一种工艺显而易见的是会增加储罐的成本。而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上的储罐增压工艺部分,在结构上利用了储罐的下进液口作为储罐的增压供液口,既不会影响储罐的供液,也不会增加储罐的成本。
(3)本实用新型对lng气化站原有的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环节进行了优化,打破了行业内惯用的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分别设置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具有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集成功能的共用撬,节省了部分设备投资和用地规划面积,同时设备和部分管道在工厂实现撬装化也可缩减后期的安装时间和拥有更可靠的质量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增压器,2-第一lng液相管,201-第一lng液相管入口,202-第一截止阀,3-第二lng液相管,301-第二lng液相管入口,302-第二lng液相管出口,303-第二截止阀,304-第五截止阀,305-单向控制阀,306-第六截止阀,307-第十截止阀,308-第一压力表,4-低温气相管,401-低温气相管入口,402-低温气相管出口,403-第三截止阀,404-第四截止阀,405-第七截止阀,406-第十一截止阀,407-第二压力表,5-低温放散管,501-低温放散管入口,502-第八截止阀,503-第一安全阀,504-第九截止阀,505-第二安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2所示,一种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共用撬,包括增压器1、第一lng液相管2、第二lng液相管3、低温气相管4和低温放散管5,所述增压器1的入口与第一lng液相管2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增压器1的入口与第二lng液相管3相连通,所述增压器1的出口与低温气相管4相连通,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与低温放散管5的出口相连通,所述低温放散管5与低温气相管4相连通,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与低温气相管4相连通;
所述第一lng液相管2上靠近第一lng液相管入口201处设有第一截止阀202;
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上靠近第二lng液相管入口301处设有第二截止阀303,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上靠近第二lng液相管出口302处设有第五截止阀304,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上靠近所述第二截止阀303处设有单向控制阀305,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与增压器1的入口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第六截止阀306;
所述低温气相管4上靠近低温气相管入口401处设有第三截止阀403,所述低温气相管4上靠近低温气相管出口402处设有第四截止阀404,所述低温气相管4与第二lng液相管3相连通的管道上设有第七截止阀405。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器1为空温式增压器,所述空温式增压器作为增压设备能够实现天然气从lng状态吸热转化为ng状态,从而体积发生膨胀来实现给设备增压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控制阀305为止回阀,无需手动开启,其作用是防止储罐内液在卸车过程中倒流回槽车罐。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放散管5上与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相连的管道上设有第八截止阀502和第一安全阀503;所述低温放散管5上与所述低温气相管4相连的管道的上设有第九截止阀504和第二安全阀505;所述第八截止阀502、第一安全阀503、第九截止阀504和第二安全阀505为管道系统上的安全放散系统,实现超压的自动排放,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lng液相管3上安装有第十截止阀307和第一压力表308;所述低温气相管4上设有第十一截止阀406和第二压力表407,便于管内的压力进行监控。
具体工作过程:槽车到位后,槽车上的增压出液口、卸液口和气相口通过卸车软管分别与本实用新型共用撬上的第一lng液相管入口201、第二lng液相管入口301和低温气相管入口401连接;而本实用新型共用撬上的低温气相管出口402、第二lng液相管出口302和低温放散管入口501分别经外管路与储罐气相口、储罐下进液口和eag加热器相连。
一般情况下,新槽车到位时槽车罐内压力都比较低,此时先给槽车进行增压:打开本实用新型共用撬上的第三截止阀403和第一截止阀202,槽车内lng通过第一截止阀202所在的第一lng液相管2流进增压器,液化天然气经增压器1吸热气化成气态天然气后,经第三截止阀403所在的低温气相管4流回槽车罐内,达到给槽车罐增压的目的。
当槽车罐压力达到卸车能进行卸车的程度时,打开第二截止阀303和第五截止阀304,由于所述单向控制阀305为止回阀,无需手动开启,能够防止储罐内液在卸车过程中倒流回槽车罐,槽车罐内lng经第二lng液相管3流向储罐下进液口,从而实现卸车的目的。当卸车完成后,关闭第一截止阀202、第二截止阀303和第三截止阀403,可保持第五截止阀304常开。
当储罐内压力过低需要增压时,再打开第四截止阀404和第六截止阀306,储罐内的lng通过储罐下进液口流出,流经第二lng液相管3以及其上的第五截止阀304和第六截止阀306流进增压器1内,再通过第四截止阀404所在的低温气相管4,流向与低温气相管出口402相连的储罐气相口,实现给储罐增压的过程。在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过程中,增压器1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
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通过相关管路工艺的布置,尤其是设置的第六截止阀306,同时利用了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不同时进行的这一运行情况,实现了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错开时间共用一台增压器的目的,节省了投资建站的成本,同时在工厂集成了卸车增压、储罐增压以及管道安全系统的撬装工艺设备又能缩短建站施工的时间周期和保证更可靠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除了因第六截止阀306的设置让厂站实现了卸车和储罐增压共用增压器之外,从储罐增压的储罐供液口工艺上也有优化之处:在常规的lng厂站储罐增压工艺上,一种是利用储罐的出液口做旁通管路出液供给增压器,另一种是在储罐上单独设置专用的储罐增压出液口。第一种工艺的缺点体现在储罐正常供液情况下,给储罐增压时容易导致主出液被增压器分流从而影响后端供气量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生储罐的气相从增压器倒流随着主供液管一起向供气末端流动的情况,导致储罐无法实现增压。而另一种工艺显而易见的是会增加储罐的成本。而本实用新型的共用撬上的储罐增压工艺部分,在结构上利用了储罐的下进液口作为储罐的增压供液口,既不会影响储罐的供液,也不会增加储罐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对lng气化站原有的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环节进行了优化,打破了行业内惯用的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分别设置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具有lng气化站卸车增压和储罐增压集成功能的共用撬,节省了部分设备投资和用地规划面积,同时设备和部分管道在工厂实现撬装化也可缩减后期的安装时间和拥有更可靠的质量保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1383192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