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金融中心-上海,数位行业精英共襄盛举,立志做中国专业的金属材料供应商,成立了上海锦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的愿景:致力于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整条制造供应链上的解决方案的系统供应商.针对特殊应用及个性化构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确定订制原材料组合及制造流程。
我们提供金属加工领域的一站式技能知识服务,冲压,CNC DIECASTING,电镀,焊接。
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公司为众多知名汽车电子连接器,传感器,继电器,控制器等生产商提供各种高性能铜合金,配套分条加工,异型材加工,表面处理,角料回收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联合知名高校进行新材料应用研发,为新兴产业的智造升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拥有的“高.精.专”服务团队秉承匠人精神,以“匠心智造,你我同行”为宗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把握产品,为企业以及行业标杆企业提供专业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生产的材料有异型铜带、异形铜带、U形铜带、凹形铜带、CFA90、CFA95、C50710(CuSn2Ni0.3P/MF202)、C50715(CuSn2Fe0.1P/KLF5)、C15100(CuZr0.1)、C11000(E-Cu/Cu-ETP/C1100/T2)、C10300(SE-Cu/Cu-HCP(IACS 98%)T1、C10300(SE-Cu/Cu-PHC(IACS 100%)/T1、C72700(CuNi9Sn6)、C72900(CuNi15Sn8)、Cu-01S、Cu01、FeNi42、C12000(SW-Cu/Cu-DLP)/C1201/TP1、C12200(SF-Cu/Cu-DHP)/C1220/TP2、C10100(OF-Cu/Cu-OFE)/C1011/TU2、C26000(CuZn30/C2600)、C26800(CuZn33/C2680)、C27200(CuZn37/C2720)、C51100(CuSn4/C5110)、C51000(CuSn5/C5100)、C14415(CuSn0.15/C14410)、C18400/C18150(CuCrZr)、C19010(CuNiSi)、C19002(CuNiSi)、C18080(CuCrAgFeTiSi)、C18070(CuCrSiTi)、C70260(CuNi2Si)、C70250(CuNi3Si)、C19040(CuSn1.2Ni0.8P0.07/CAC5)、C19025(NB109)
材料介绍
铜镍锡合金UNS C72900(CuNi15Sn8/ASTM B 505)
应用
主要用于只能手机摄像头马达对焦弹片,大型飞机起落架轴承。也是油井连杆、高温大交变载荷、高温连接器、射频连接器摩擦件的首选材料
标准
ASTM | EN | ISO | UNS | JIS |
B 505 | CW355H | CuNi15Sn8 | C72900 |
化学成分%
Cu | 余量 |
Ni | 14.5-15.5 |
Sn | 7.5-8.5 |
其他 | 0.2-0.6 |
杂质 | <0.15 |
物理特性
密度(比重)(g/cm3) | 9.0 |
导电率{ IACS%(20℃)} | ≤9 |
弹性模量(KN/mm2) | 144 |
热传导率 {W/(m*K)} | 38 |
热膨胀系数( 10-6/℃ 20/℃ ~100/℃ | 16.4 |
物理性能
材料状态 | 机械性能 | |||||
厚度 (mm) | 屈服强度 0.2%MPa | 抗拉强度 MPa | 延伸率 % | 硬度HRC | ||
1/4H(H01) | 0.3-3.0 | 340-500 | 500-680 | ≥15 | 150-220 | |
1/2H(H02) | 0.3-3.0 | 500-580 | 580-750 | ≥6 | 180-280 | |
H(H04) | 0.3-3.0 | 640-850 | 690-900 | ≥2 | 210-320 | |
EH(H08) | 0.3-3.0 | 790-920 | 840-1000 | ≥1 | 240-340 | |
1/4HT | 0.3-3.0 | 780-1000 | 900-1100 | ≥4 | 290-360 | |
1/2HT | 0.3-3.0 | 920-1130 | 1000-1200 | ≥2 | 310-395 | |
HT | 0.3-3.0 | 1050-1280 | 1150-1320 | ≥1 | 330-410 | |
EHT | 0.04-0.08 | 1150-1350 | 1220-1400 | ≥1 | 360-450 |
电镀服务:
电镀项目 | 种类 | 镀层厚度 (um) | 打底厚度 (um) | 裸材厚度(mm) | 裸材宽度 (mm) |
电镀锡Sn种类 | 亮锡 | 1.0-10.0 | Ni/Cu 1.0-2.5 | 0.05-3 | 8-110 |
雾锡 | 1.0-10.0 | Ni/Cu 1.0-2.5 | 0.05-3 | 8-110 | |
回流镀锡 | 0.8-2.5 | Cu <1.5 | 0.1-1.0 | 9.0-610.0 | |
热浸镀锡 (Hot Dip Tin) | 1.0-20.0 | / | 0.2-1.2 | 12.0-330.0 | |
电镀镍Ni(雾、亮) | 电镀镍 | 7.0max | Cu <1.5 | 0.05-3.0 | <250.0 |
电镀银Ag | 电镀银 | 0.5-2.0 | Ni <1.5 | 0.05-3.0 | <150.0 |
条镀金Au/银Ag | 选镀金/银 | 0.5-2.0 | Ni<1.5 | 0.05-1.0 | 8.0-150.0 |
分条服务:
厚度(mm) | 宽度(mm) | 材料种类 |
0.005-0.8 | 0.8-620 | 不锈钢,铜合金 |
0.05-1.0 | 0.8-620 | 镍、铝带 |
0.01-0.8 | 4.0-620 | 硅钢,非晶带 |
行业相关信息
前言
特斯拉首倡“无钴电池”,蔚来引爆“固态电池”,甚至广汽偏爱“石墨烯电池”,再到“氢燃料电池”,为何偏偏是汽车企业而不是电池企业,在推介电池新技术方面,乐此不疲,更加积极,更有媒体效果?
这是一个值得洞察的产业密码。
01特斯拉首倡“无钴电池”
特斯拉一直强调其未来方向是使用“无钴电池”。2020年2月,特斯拉同意自宁德时代购买不含钴的磷酸铁锂电池,以用于国产Model 3车型。6月11日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0年第7批)中,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搭载为无钴的磷酸铁锂电池。该电池重1,745千克,较之前使用三元电池重131千克。
但是为什么特斯拉扭头又买了这么多钴?
首先因为特斯拉作为一家典型的股价驱动型企业,除了要生产研发和卖好产品以外,还要时不时的搞一些新概念刺激市场。所以特斯拉提出的这个无钴概念,真的可能是未来的大方向,但是要实现可能要等到十数年之后。
目前中高端动力电池仍然以含钴的三元材料为主流。三元材料现在占据高能量密度的高端市场主流,低钴高镍已是不争的大势所趋,但当前主流仍是NCM523、622,NCM 811渗透率仍然有限,低钴高镍仍然任重道远。
虽然钴相关上市公司当时被特斯拉和宁德时代一个无钴的会晤直接把股价打到夭折,但是根据行业内的分析,钴在未来几年中,还会持续性的稳健的增长。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依旧会是供应主力。
2020年9月,特斯拉“电池日”,“无钴”话题低于预期,并没有太多提及,只是强调铁锂、镍-锰、高镍将是不同产品的应用重点。实际上,作为“无钴”策略之一,特斯拉后来确实采用了磷酸铁锂,并向宁德时代采购,用于Model3标准版本。
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无钴电池”已经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一项众人期待的技术路线。“钴”本身因为稀缺导致成本较高且容易被操控,另有传闻说开采艰辛有违人道主义,关键是“去钴”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能量密度,但“钴”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有助于提升电池的稳定性。
那无钴化对电池性能有什么影响呢?首先,钴的重要作用在于稳定三元电池层状结构和提高循环次数,而高镍低钴的电池热稳定性较差,如果温度控制没有做好,电池放电性能下降,温度急速上升,就会导致电池自燃,这也是特斯拉负面新闻缠身的根源。
有专家认为,任何能替代钴的电池材料新技术至少要10年后才能出现,所以无钴电池不出意外就是磷酸铁锂这个传统方案了,其生产成本比三元材料要低得多,在低价家用车上应用广泛,同时热稳定性更好得多,比如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温度大约在200℃,而磷酸铁锂电池在500℃以上,这两点正是特斯拉所需要的特性。
关于无钴电池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如果从铜伴生矿延伸到镍伴生矿,钴的开采更加便捷,可获取量更大,成本更加低廉,那么“无钴”就真没必要了。
无论如何,突破于现有成熟技术的“无钴”技术,确实具有降低成本的产业意义,但跟任何高新技术一样,除了降低材料成本,还得降低量产综合成本,即如何通过逐渐量产,来不断提高良品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这必然经历一定的产业化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这个过程跟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曾经走过的道路完全一样。无非是,谁具有这样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可以有更快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
02蔚来引爆“固态电池”
当“无钴电池”的喧嚣逐渐消退的时候,2021年1月9日,蔚来在成都举办NIO Day 2020大会,正式发布首款旗舰轿车ET7,同时还发布了150kWh固态电池和第二代换电站。固态电池概念一出,引发产业及资本市场地震。
蔚来还推出了150 度(kW·h)电池包。这款电池包并没有采用行业主流的液态锂电池技术,而是转为固态电池技术,实现50%的能量密度提升,360Wh/kg超高能量密度最高续航可达1000km以上。预计在2022年四季度开始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车企搭载主流产品均为液态锂电池,而固态电池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能大幅降低热失控风险;通过采用金属锂负极,能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70%以上。但缺点是固态电解质电导率比电解液低10倍以上,快充性能不佳,以及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固态电池不可能一夜之间颠覆现有锂电池体系,但近期股价屡创新高的锂电池概念股,在这类消息出现的时候不免草木皆兵。固态电池的使用,会导致电解液和隔膜下岗,这也不难理解在上周五隔膜行业龙头恩捷股份股价一度跌停,最终下跌7.6%,股价报152元,总市值1348亿元。
来源:上海锦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