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中文名称:荆芥英文名称:Herba Schizonepetae(拉);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定义: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
植物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药材学名:Herba Schizonepetae。
汉语拼音:Jingjie
中文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本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篙(《中药志》)。
处方名:荆芥 荆芥穗炒荆芥 荆芥穗。用武火炒至焦黑色的荆芥,也叫荆芥炭或黑芥穗[1]。黑芥穗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主治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等。
荆芥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如台湾地区之海拔800m以下的开阔地及荒废地。作为一种中草药,其药用部分为荆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对过敏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荆芥对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我国南北各地均可种植。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温,-2℃以下则会出现冻害。忌干旱与积水,忌连作。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种子寿命为1年。
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叶卵状至三角状心脏形,长2.5-7厘米,宽2.1-4.7厘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心形至截形,边缘具粗圆齿或牙齿,草质,上面黄绿色,被极短硬毛,下面略发白,被短柔毛但在脉上较密,
侧脉3-4对,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叶柄长0.7-3厘米,细弱。花序为聚伞状,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组成连续或间断的、较疏松或极密集的顶生分枝圆锥花序,聚伞花序呈二歧状分枝;苞叶叶状,或上部的变小而呈披针状,苞片、小苞片钻形,细小。花萼花时管状,长约6毫米,径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内面仅萼齿被疏硬毛,齿锥形,长1.5-2毫米,后齿较长,花后花萼增大戍瓮状,纵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点,外被白色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长约7.5毫米,冠筒极细,径约0.3毫米,自萼筒内骤然扩展成宽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约2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浅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4毫米,基部心形,边缘具粗牙齿,侧裂片圆裂片状。雄蕊内藏,花丝扁平,无毛。花柱线形,先端2等裂。花盘杯状,裂片明显。子房无毛。小坚果卵形,几三棱状,灰褐色,长约1.7毫米,径约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产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多生于宅旁或灌丛中,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米。自中南欧经阿富汗,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为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中药属性
药材概述
荆芥药用图
本药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Nepeta cataria Linn Sp.) 的干燥地上部分。荆芥为安国地道产品之一,主产于安国及周边县市。市场流通的荆芥规格主要有全荆芥、荆芥咀、荆芥穗,因各自销售群体不一样,销量相对稳定。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①《本经》:味辛,温。
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
【归经】:入肺、肝经。
①《纲目》:入足厥阴经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二经。
荆芥(5张)
③《本草汇言》:足厥阴、少阳、阳明经。
【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功效与作用】: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②《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③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④《食疗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热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⑦《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⑨《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多系人工栽培。
【成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荆芥 Nepeta cataria
注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药材形状
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采制贮藏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盖紧,置干燥处,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结串。
炮制加工
原药去泥屑杂草,切除残根,抢水洗净,取出将穗头朝上竖放,待水沥干,切0.3-0.5cm段片,晒干。
荆芥-中药材
荆芥穗 单用花穗加工入药,本品芳香气烈,作用较强,尤擅于疏散头面之风。
炒荆芥 荆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发散之力缓和。
荆芥炭荆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药者,亦称黑荆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中医传承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当归荆芥治中风
[配 方] 当归、荆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荆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而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药达病所,分剔寒热之功。
【猫薄荷】
Nepeta属的荆芥又名猫薄荷。因为它对2/3的猫咪有兴奋,幻觉作用。但对人类无影响,对猫咪身体无碍,也不会上瘾,大型宠物店有严格制作的猫薄荷玩具,可作猫咪的宠物玩具。参见猫薄荷词条。
药方选录
1
荆芥 Nepeta cataria
.治疗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10克 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疗风热肺壅 咽喉肿痛 语声不出 或如有物哽:荆芥穗25克 桔梗100克 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每服20克 水一盏 姜三片 煎六分 去渣 食后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
3.治疗尿血:荆芥、缩砂等份 为末 糯米饮下15克 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4.治疗大便下血:荆芥100克 槐花50克.炒紫为末.每服15克 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5.治疗痔漏肿痛:荆芥煮汤 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6.治疗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 等份.为末 熟地黄熬膏为丸 梧子大 每旦、夕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7.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15克。(《眼科龙木论》)
8.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9.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10克,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10.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11.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5~10克,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2.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200克。捣粗罗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3.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编辑本段
膳食营养
荆芥知识介绍:
荆芥-植物性状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地上部分或全草。荆芥为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40至2700米的山谷、林缘或山坡、路旁,多有栽培;多裂叶荆芥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300至2000米的松林边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秋播者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春播者当年8至9月收获;夏播者当年10月收获。当果穗上部种子变褐色,顶端的花尚未落尽时,于晴天露水干后,割下全株,摊晒,晒至7至8成干时,放通风处,茎基着地,相互搭架,阴干;如遇阴雨可烘干,温度控制在40℃以下。
荆芥茎呈方柱形,长50至80厘米,直径0.2至0.4厘米。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脱落,叶片3至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3至13厘米,直径约7毫米。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黄绿色;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荆芥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醋荆芥、蜜荆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醋荆芥、蜜荆芥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荆芥适合人群:
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
荆芥食疗作用:
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轻宣升散;具有祛风解表,宣毒透疹,理血止痉的功效;
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目痒,咽痛,咳嗽,麻疹,风疹,痈疮,准将,吐血,血块血,便血,崩漏 ,产后中风、血晕。
荆芥食物相克:
荆芥反驴肉、无鳞鱼。
荆芥做法指导:
1. 祛风解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 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3. 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
编辑本段
蔬菜上的“荆芥”
河南一带所说的蔬菜“荆芥”,并非植物学上的荆芥,而是罗勒。可直接凉拌食用。
河南蔬菜“荆芥”实为罗勒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在我国河南称为“荆芥”,作为配菜、作料,用于制作菜肴或与蒜等一起捣烂作为面条浇汁或者饺子蘸料。
我国部分地区把蔬菜“荆芥”嫩芽作为蔬菜或作料食用,俗语中也称为西方芥、荆菜。每逢夏季,蔬菜“荆芥”嫩芽都作为清热的佳品被人们端上餐桌!采摘下来的蔬菜“荆芥”嫩芽、嫩叶,清洗过后或直接拿来凉拌,或与黄瓜丝一同凉拌,味道鲜美可口。有时也把蔬菜“荆芥”叶和姜蒜和调味料一同捣烂,做成饺子的蘸料或面条的浇汁,有时也用作朝鲜冷面的配菜!蔬菜“荆芥”清热去火,味道清香宜人,是很好的食材!
荆芥拌黄瓜
原料:荆芥嫩叶一把,黄瓜两根切丝,调味料若干
河南“荆芥”实为罗勒
做法:荆芥嫩叶洗净和黄瓜丝一同放入盆中,加入少许盐、味精、鸡精、醋、生抽拌匀。装盘,再淋上芝麻酱和香油,一盘清凉利口的荆芥拌黄瓜就做好了!也可不加黄瓜直接凉拌荆芥叶,也是一道好吃的佳肴!
荆芥浇汁、蘸料
原料:荆芥嫩叶、姜、蒜、酱油、食盐、醋、味精或鸡精。
做法:将荆芥嫩叶和姜蒜一同放入蒜臼内,加入少许食盐捣碎,捣碎后加入少许酱油、醋、味精或鸡精,一份好吃的荆芥浇汁蘸料就做好了。浇汁可以用来浇在捞面条上调味,可使面条更有味!也可作为吃饺子的蘸料,可以去腻,增鲜!
荆芥腐竹
河南蔬菜“荆芥”实为罗勒
原料:荆芥嫩叶、红椒、青椒(两者任一)、葱、姜、盐、味精或鸡精。
做法:将腐竹放置油锅炸至金黄酥脆;小火炒葱姜至金黄,放入青红椒爆炒,加适量盐、鸡精或味精,锅中加一勺水煮开放入腐竹;待腐竹浸透菜汁,起锅时放入大量荆芥翻身立即起锅。
荆芥洋葱(俗称老虎菜)
原料:荆芥嫩叶、青椒、洋葱、盐、醋、香油
做法:荆芥洗净备用,洋葱、青椒切丝,放入盐、醋、香油,最后放入荆芥调拌。此菜为安徽颍州一代家常菜式,颍州一带人民家家种此蔬菜,夏天常食用;荆芥不可煮制太熟,腌制太久,否则发黑变软,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