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28825526.jpg)
尽管钢铁的“寒冬”还在继续,但山东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山钢集团)这艘巨舰,依然吹响了向盈利冲刺的号角。
近期,在发表2015年新年贺词时,山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任浩明确提出,“确保2015年山钢集团实现利润总额18亿元的奋斗目标。”
不过,多位市场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受宏观经济与钢铁业自身矛盾影响,钢市能否在2015年止住下滑,仍是一个大问号。
作为山钢旗下的上市公司,山东钢铁2014年前三季度亏损9.91亿元,较前一年1.2亿的亏损额大幅增加。
框定18亿元盈利目标
![](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36086181.jpg)
由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合并而来的山钢集团,目前是山东省国资委旗下的第一大国有企业,钢铁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员工人数达8万之多。然而,在钢铁行业的寒冬中,山东钢铁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2013年的盈利,靠“卖子”勉强上岸,2014年前三季度,则大亏9.91亿元。
在相关机构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份统计中,山东钢铁2014年前三季度的业绩,仅排在40家黑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第36名。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取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山钢集团不仅钢铁主营业务亏损,还有41家下属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在分析师看来,从钢铁板块来看,山东钢铁自2014年6月开始好转,但山钢集团18亿元的利润目标,仅靠钢铁显然难以支撑。
上述内部资料也显示,“从2014年起,3年内全集团钢铁主体减少用工1万人。”对此,山钢集团回应称,目前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从钢铁主业向非钢产业分流安置1万人。山钢集团将通过系统降本增效、结构优化、运营转型提升、大力降低人工成本和三项费用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30亿元。与此同时,山钢集团试图通过改造、改制、退出、关停和破产清算等方式,从2014年起3年内,将钢铁业务以外41家亏损企业和5.57亿元亏损额,每年分别减少三分之一。
不过,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相比通过内部治理降本增效,对于现金流趋紧的钢铁企业而言,外部增量资本的进入,在盘活企业方面或更为有效。
发40亿信托探路“混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为切实改变资本结构,并吸引增量资本进入,山钢集团将推进旗下3个子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先行试水的分别为山东钢铁集团淄博张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喀什钢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项目、山东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早在2014年5月,任浩曾表示,加快推进以非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是山钢集团重点改革领域之一。对于具体形式,任浩表示,山钢集团产权改革将以员工持股为主要特征,并大力引进其他社会资本,探索非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建设。
与此同时,山钢集团也正考虑通过信托的方式从员工手中集资缓解资金压力。2014年11月份,一位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任浩希望这个数字能达到40亿元。
“山东钢铁集团旗下的济南钢铁此前就一直在跟英大信托合作融资,不过总额也就在一两亿元。”一位接近山钢的消息人士称。
此后,山钢集团在2014年12月底向在册职工发行上限为40亿元的单一资金信托。此次信托投资全称为“山钢集团股权投资项目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由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起。
山钢集团方面表示,上述资本运作是为贯彻落实职工和管理层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资金用于对集团所属子公司进行投资。
此外,作为山钢集团未来蓝图的组成部分,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原料码头工程、外部铁路工程及钢铁厂工程,合计总动态投资393.39亿元,建设期三年。
2014年11月8日,山东钢铁公告称,拟以1.81元/股底价定增募资约50亿元,用于增资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以实施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在一位资深钢铁人士看来,在日照基地的建设上,山钢亟须大量资金,定增募资、信托等融资手段,足以证明日照基地对山钢的分量。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山东省钢铁产能以内陆布局为主,而沿海布局滞后,省内90%铁矿石依赖进口,致使钢铁企业的运输费用每年增加65亿元左右。
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地处沿海,如该项目正式投产,对山钢而言,无疑将在集团扭亏中立竿见影。
不过,作为山钢集团这艘巨舰的掌舵人,任浩在新年贺词中透露,“力争2016年底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把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建设成为效率高、成本低、竞争力强的生命工程、希望工程和高效工程。” 记者从甘肃省国资委获悉,2015年甘肃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集团等5家大型企业作为改革试点,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力,探索改革经验。
5家试点企业分别为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集团、甘肃省机场集团、甘肃省国投集团、酒钢集团和八冶集团。这5家企业困难大、问题多、代表性强,其中公航旅集团是甘肃总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独资企业,酒钢集团是甘肃最大的钢铁企业。
据了解,上述5家试点企业改革方向不尽相同。公航旅集团和机场集团主要探索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理顺管理体制、实施分类监管的新路;国投集团探索在有色金属板块建立“省国资委[微博]——省投资集团——实体企业”三级架构国有资本管理运营模式;酒钢集团探索为竞争类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积累经验;八冶集团将在规范员工持股、转换经营机制方面探出新路。
甘肃于2014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初步完成了省属监管企业的功能分类,并启动实施省直部门管理企业改制脱钩方案。
新增不良贷款压力大 12家银行去年核销超800亿
发表日期:2014/4/2 9:46:15 兰格钢铁
银行不良贷款新增的压力加大,促使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开足马力”。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数据统计显示,从已经发布2013年度业绩报告的12家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或核销及转出,下统称“不良核销”)情况来看,12家银行的不良核销总额达到806.37亿元,其中除了兴业银行(9.40, 0.02, 0.21%)不良贷款核销下降之外,其余11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均呈现出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2013年上述11家银行新增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763亿元,较上年翻番,不良贷款的新增规模和增速,呈现出与不良核销“并驾齐驱”之势。
不良核销翻番
“银行'不良双升’压力增加,银行肯定是希望能够多核销不良贷款。”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统计后发现,2013年,12家银行不良贷款的核销总额达到806.37亿元,与2012年的328.54亿元相比,增加了477.83亿元,增幅145.44%。
![](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37876074.jpg)
2013年末,12家银行中,仅兴业银行一家不良核销同比减少2.34亿元至8.97亿元,其他11家银行则大幅加大不良核销的力度。其中,不良核销上百亿的有3家银行,包括工行核销165亿元,规模较2012年提高近90亿元。此外,建行和交行的不良核销分别达到118.68亿元和118.1亿元。
对于不良核销的增幅扩大,中信银行(4.65, -0.01, -0.21%)称,其核销不良贷款53亿元,是上一年的8倍,增幅居首;交行不良核销增加91.6亿元同比增长345.66%;平安银行(10.79, -0.01, -0.09%)不良核销的同比增幅达到221.7%,规模为40.02亿元。其余不良核销上升的银行中,除建行之外,去年的不良核销规模均同比翻番。
“去年,银行不良核销力度增大的原因很简单,不良贷款快速增长,为了避免不良率增长过快,银行有意愿去核销,从而控制不良贷款。银行也有能力去核销不良贷款,其拨备还是很高的。”标准普尔银行业分析师廖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银行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是为了控制不良率的过快上升,也可以让银行财务报表更好看;其次是银行不良贷款新增压力加大,存量不良贷款的核销也是为未来几年新增不良核销减压;第三则是,不良贷款核销,可以释放出一部分拨备回归利润。
“例如,现在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都在250%以上,意味着银行拿1元去核销不良,剩下的1.5元可以回归到银行利润中。”该银行人士称。
“把一部分历史坏账核销掉,是银行一直想做的事情。”廖强认为,银行核销历史坏账,在于审批流程非常复杂。
去年,财政部制定出《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放宽了金融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的标准。该办法已经于今年年初下发,业内认为,这将促进银行在今年更加大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由于不良贷款压力继续累积,2014年银行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快不良的核销。今年1月末,中信银行股东大会就批准了52亿元的不良贷款核销方案。
不良“重灾区”凸显
一边是银行加大存量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另外一边银行则要面对新增不良贷款的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显示,12家已经披露2013年业绩报告的银行,2013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763.18亿元,较2012年新增的303亿元增加460.18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51.87%。
从12家银行年报披露来看,2013年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重灾区”依旧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两大行业领域。
工行数据显示,该行2013年制造业不良贷款达到270.54亿元,新增不良贷款46.12亿元,不良率为1.82%,较上一年上升0.21个百分点;其批发和零售行业不良率更高达3.4%,较上一年增加1.3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额为267.39亿元,新增125.53亿元。
“批发和零售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部分批发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零售企业收入和利润下滑。”工行分析称,制造业不良贷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则是受国内投资出口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压力增加、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纺织等行业运行压力大。
招行也表示,在2013年报告期内,该集团不良贷款增量77.43%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行业。建行更开启了对制造业不良贷款的规模核销模式,建行数据显示,2013年该行核销制造业不良规模为40.28亿元,2012年核销仅为27.25亿元。
2013年,银行不良贷款分布依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以中信银行为例,2013年末,其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上升明显,不良贷款余额新增52.92亿元,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98个百分点。
“不良率上走的趋势,我们认为还会继续。上升的速度可能不见得会非常的猛烈,预计2014年官方的整个银行业不良率在3%以内。”廖强称。
![](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37142024.jpg)
![](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37281112.jpg)
他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可能会存在三波:一是出口部门产业整合产生的坏账,2014年预计有明显的改观;二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是未来2~3年“不良”出现的重要领域;三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集中爆发可能更晚出现。
首季人民币汇率大逆转 汇改稳步迈向既定目标
发表日期:2014/4/2 9:35:36 兰格钢铁
如果把人民币汇率走势回放到去年,那么时至今日,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各方人士如同看了一部进口大片一样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不能说这部大片的导演就是中国的央行[微博],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央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6.1989, -0.0080, -0.13%)即期汇率从6.0539(2013年12月31日)滑落至6.2180,下跌1641个基点,贬值幅度2.64%。2.64%的贬值幅度接近去年全年人民币即期汇率2.9%的升值幅度。这是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的最大幅度和最长周期的持续贬值。
显然,短期内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大逆转,无疑是今年以来金融市场最具震撼的事件,这种逆转不仅改变了市场的单向预期,也使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企业不得不更加注重未雨绸缪。
从大幅升值到大幅贬值使人民币双向波动从预期变为事实,这虽说不是汇改大片的结局却是整个故事情节中最精彩的一个高潮,使得汇改“大片”朝既定目标和终极结果推进:即向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开始下跌,1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盘价创出历史性新高后开始反转,进入了一个少见的贬值通道,贬值幅度一度接近3%,创下近十个月的新低。
面对市场变化,3月15日,央行审时度势、果断出手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的第三次扩大。(2007年5月21日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2012年4月14日又由0.5%扩大至1%)但与上一次历时5年方扩大波幅相比,此次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波幅从1%到2%,仅走了不到2年的时间。显然,面对新形势,央行在有意加快人民币汇改的进程。
对于央行的这次出手,正如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体现了汇率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沿着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凸显了金融改革的决心。
![](http://img4.makepolo.cn/img4/315/521/100014131521_14213237684401.jpg)
事实上,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央行始终坚持市场化、渐进式的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动汇率市场化,同时又注重控制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防止因汇率大幅波动给经济运行带来冲击,最终构建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有效的汇率机制。
扩大汇率波幅会不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行?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升值或贬值的基础。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体将企稳向好,世界经济温和复苏也有利于出口贸易恢复,为人民币汇率提供坚强后盾。从政策需要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都需要人民币币值保持相对坚挺,人民币汇率中长期仍将小幅升值。
3月28日,中国政府授予法国人民币800亿元RQFII额度,同时继续讨论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同时,中国央行与德国央行签署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3月31日,中英两国的央行在伦敦签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欧洲主要金融中心激烈争抢人民币交易,争夺海外人民币结算中心地位。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又迈出了坚实而重要一步。
人民币汇改和国际化可以说中国金融改革的两个重要车轮,而市场化、国际化正是这两个轮子驶向的终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