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制陶粒是以污泥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辅料,经过成球、焙烧而成的。污泥制备陶粒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起步不久,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将污泥作为一种陶粒烧制中的有机添加剂,使用量少,只有10%左右,工艺条件和配料比急需优化。
污泥制备陶粒的原理
关于陶粒的烧胀,许多专家以为,其原料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膨胀:
①它应当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并有一定数量的对Sio2和Al2o3起助熔作用的熔剂,使物料在高温下产生足够粘稠的熔融物,以便能够包住气体,产生孔隙。
②原料应当含有能在物料达到熔融温度时分解放出气体,或是与其它物质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
以上两个条件主要决定于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由于污泥富含有机质,在加热升温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水、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等),可以满足上述的条件之一,但污泥的无机成分不能满足烧胀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料的成分进行调整,添加一定的物质,使之满足条件,采用页岩粉作为搭配成分与污泥混合烧制陶粒。

页岩陶粒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生料制备、烘干、预热、焙烧以及冷却。页岩原矿经颚式破碎机破碎,破碎后过筛,选择3mm~5mm粒径颗粒作为生料,然后将生料送入电炉预热,预热完毕立刻送入已经处于目标温度的电阴炉中焙烧,焙烧完毕后,室温冷却得到陶粒。
页岩生料的烘干、预热、焙烧、冷却时间及温度选择称之为陶粒的焙烧制度,研究陶粒焙烧制度是陶粒焙烧研究的主要内容。陶粒制备过程中的各因素都会对陶粒的质量产生影响。





陶粒,顾名思义,就是陶质的颗粒。陶粒的外观特征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球体,但也有一些仿碎石陶粒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球体,而呈不规则碎石状。陶粒形状因工艺不同而各异。它的表面是一层坚硬的外壳,这层外壳呈陶质或釉质,具有隔水保气作用,并且赋予陶粒较高的强度。陶粒的外观颜色因所采用的原料和工艺不同而各异。焙烧陶粒的颜色大多为暗红色、赭红色,也有一些特殊品种为灰黄色、灰黑色、灰白色、青灰色等。
陶粒的粒径一般为5~20㎜最大的粒径为25㎜。陶粒一般用来取代混凝土中的碎石和卵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