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置换施工工艺的一般要求:
4.3.1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状的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等地基,用于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中。
4.3.2 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层条件决定,除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硬质土层上,置换墩体深度不宜超过7m。
4.3.3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和置换深度应通过试验确定。
4.3.4 强夯置换法的夯锤直径宜为1.0m~1.5m,锤底接地静压力可取100kPa~200 kPa。
4.3.5 墩体材料可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4.3.6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墩体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 最后二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程第4.2.7条的规定。
目前,国内强夯施工所用的单击能为50~8 000kN·lria,多数应用100~200kN·m.在各种能量级下,从国内在几种类型地基的30多个工程实例看强夯的技果是好的。
对非饱和土(非饱承土),一般强夯施工的效果都比较好。因为在这种土体I-用强夯法主要是起压密作用.而强夯产生的击实能量卫相当大,所以加固效果相对比较明显。强夯法加固饱和土是一项动力固结技术。能否迅速的使水从土体内排走,是决定强夯效果好坏的关键。饱和砂土地基,一般渗透 好。超孑L隙水压在强夯过程中不易累积,夯后敢果较好。
强夯置换法是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淫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强夯置换法是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具有加固效果显著,施工周期短,施工赞用低等优点。目前已用于堆场、公路、机场,民用建筑、大型储罐等工程.使用效果也较好。
对于一般饱和粘性士,采用合理的强夯参数和施工工艺也可取得一定效果,至于淤泥和淤泥质土,由于土体攀透性差.土体内的永排除困难.夯击工艺和各项强夯参数要求更严。
强夯地基质量的检验及验收
强夯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在规范(GB50202-2002)的4.6.4条中有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监理工程师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4.1注重过程检验:在每遍夯击之前,要进行复线,确保不发生漏夯现象;要重点检查锤重和落距,确保单击夯击能符合设计要求。
4.2注重收锤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三项条件:一是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应大于设计值;二是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三是不应发生异常现象,如相邻两点击夯后夯坑过深提锤困难。
4.3注重夯击间隔时间:两遍之间的夯击间隔时间与土的含水率、水位高程、季节气候有关。据笔者经验,认为间隔30天左右较为合理。当条件较好时可以适当缩短,但不要少于20天,反之,则要适当延长。
4.4注重施工质量的检验:一是检测值必须同时满足设计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二是地基载承力检测要在施工完成后间隔一定的时候再进行。间隔时间的长短主要由现场的土质情况决定,通常砂、碎石土应隔20天左右,粘性土等应隔30天左右;三是要挑选场地及施工过程中较为异常的地方作检测,如回填土埋深较大处,夯坑较深处,建筑物转角处,高差变化及受力的重要部位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