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家庭瓶栽技术:
1.备料。棉子壳、稻草粉、农作物秸秆粉、木屑等均可作培养料。推荐配方:棉子壳78%、米糠或麸皮20%、食糖1%、石膏粉1%。培养料含水量60%。
2.装料。选用广口瓶栽培。装料后将瓶口用牛皮纸和塑料薄膜封严,常压下灭菌处理。
3.管理。
接种后,放在22℃--25℃温度下培养,可在室内利用床架摆放栽培瓶,经25天--32天菌丝体就能长满全瓶。然后降温至10℃--14℃,继续培养10天左右,即可产生大量的小菇蕾。此时,要去掉瓶盖,放在室内或将菇房窗户用黑布遮挡。瓶要直放,每天喷水1次--2次,维持空气相对湿度86%--91%。当子实体长出瓶外时,用牛皮纸卷成高8厘米--10厘米的喇叭形纸筒,上面开有直径1厘米的小孔4个--6个,将纸筒套住瓶口。当子实体长至12厘米--16厘米时即可以采收。采收时将菇体连根拔起。一般可采收2批--3批,每瓶可收鲜菇200克左右。
4.加工。①低温保鲜法。在温度为3℃--5℃、空气相对湿度为80%的条件下可保鲜7天--9天。②晒干法。将鲜菇置烈日下曝晒。为加快干燥速度,可先将鲜菇放在开水中烫3分钟--5分钟后再晒干,然后用塑料袋包装保存。③烘干法。在烘箱或烤房中把金针菇烘干。此种方法能使金针菇保存30天左右。
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加快金针菇转潮七法
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
及时清理料面 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
适当通风降温 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一般在菌袋上覆盖一层地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湿度、高二氧化碳浓度又不利于重新催蕾,可在早晚揭膜通风透气,使其尽快形成原基,加速转潮。
给予微弱的散射光 金针菇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形成菇原基,但形成的数量远不及在微弱散射光环境下形成得多,因而在转潮时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三分阳、七分阴”的环境可加快菇原基分化,使其形成菇蕾。
合理调控温度 金针菇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3℃~15℃。如果气温偏高,可在菇房空闲地加大喷水量,通风降温。应注意的是,温度高时湿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菇脚变黑,绒毛增多,进而引起病害。如果气温偏低,可以喷洒热水或给菇房加温,以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延缓菇原基的形成,影响菇蕾的生长,不利于转潮。
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宜 培养料的含水量必须达65%~70%时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及后期顺利转潮。如果培养料较干,可一次在袋内加入较多的清水,2~4个小时后倒出多余的水,每袋补充50~100毫升即可。
掉头出菇 第二潮菇采摘后,应掉头在另一端出菇,可使转潮加快,产量与潮菇相当。但要注意的是,菌丝没有发透或有杂菌感染的菌袋不宜掉头出菇。
防四周出菇 袋栽金针菇常出现四周出菇,中间没有或很少出菇的现象,可在培养料中加入20%的杂木屑,不仅可防止四周出菇,还能促进菇原基的形成。
金针菇常见的病虫害防治:
金针菇易感染菌及其防治
1、菌丝生长阶段易发生的杂菌
①青霉:青霉是最易发生的丝状菌。发育适温30℃—35℃,但在20℃ 左右也长得很好。青霉开始蔓延时和金针菌丝相似,随着逐渐成熟长出青色孢子。
②曲霉:曲霉开始繁殖时是白色菌丝,成熟后着生黄绿色孢子,发育适温是30℃左右。栽培室在堆肥附近,或曾放过菌种,或附近有制曲厂都易生长曲霉。一旦发生曲霉,会使菌种污染而全部覆灭。
③大毛霉:和曲霉相似,繁殖力强。在培养基内部蔓延,生成白色或灰黑色蜘蛛丝样的菌丝,产生黑色抱子,发育适温35℃左右。
④毛霉:和大毛霉一样,繁殖力旺盛。在高温下发育。
2、生长于菇体上的杂菌
①青霉:侵入金针菇的青霉,是搔菌后侵入的。如发生青霉应立即挖出并烧掉。进行室内消毒。
②根腐病:温度高时易发生。繁殖之初在培养料表面渗出白色混浊水滴,有时会积满瓶口。主要原因是培养料水分过多。发生根腐病后,应立刻挖出烧掉。手接触根腐病菌时,必须消毒。
③黑斑病:在菇盖上产生黑褐色斑点。多数不影响产量,但因菌盖变黑而使价格下降。用冷水直接喷在菌盖上易生这种病。
3、预防发生杂菌的措施
培养料中加入石灰,不仅可防止杂菌发生,也可促进菇的发育。石灰以消石灰为好,加入量为培养料量的2%。加入方法,可先和米糠混合,或加至水中后混合。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的金针菇品种;合理调控菇房温湿度,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下,合理安排栽培季节,南方要使子实体发生期在3月底以前结束,以避开春季高温、高湿的影响;及时防治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发病初期可用漂白粉或漂粉精兑水喷雾(溶液内含有效氯1%—1·5%)金针菇。